国际会展方向建设规划模板(2017~2020)专业简介:专业面向会展、外贸、涉外酒店等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省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必备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水平、一定的商贸知识和各种会议、展览和展示所必备的设计与服务技能,策划、公关、组织与协作能力,面向会展行业从事会展活动的策划、服务、组织管理以及展示设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国际会展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要(1)了解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2)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3)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基础知识;(4)掌握人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知识;(5)掌握会展服务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了解国际会展服务发展的最新趋势,具备进行会展组织管理、协调服务、会展销售、会展翻译等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英语;(6)掌握外贸及商务知识,了解相关商业市场运作规律。
在能力结构方面要(1)能够自主学习和进行知识更新;(2)能够与个人和组织进行有效互动;能够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有效的工作;(3)能运用双语开展国际交流;(4)能够处理常规和非常规的任务,解决常规和非常规的问题;(5)熟悉常用办公软件,能操作计算机;(6)具有业务创新能力和独立创业的意识。
(7)能运用现代会展策划知识技能对会展活动进行分析、信息采集、策划、招商、组织、接待、协调等;,能够预算会展费用;(8)能用英语对展览和会议进行宣传、介绍,编制参展人员手册的相关知识;(9)能进行会展组织管理、协调服务、会展销售、会展翻译。
在素质方向要求(1)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意识,能遵纪守法;(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4)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5)具有良好的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良好公共人际关系的沟通处理能力;(6)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能力。
国际会展的核心课程为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展台设计及会展管理。
毕业生的核心技能为会展营销、会展策划和展台设计。
一、建设基础(一)专业现状国际会展方向于2012年、2015年和2016招生,已培养毕业生22人,就业率95.45%,对口率超过60%,目前在校生94人。
在办学过程中,定位准确,在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较好基础。
1. 具有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现有7位专任教师和1名企业兼职教师。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人、讲师5人、助教1人;硕士5人;专职教师中2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2. 建有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实训条件国际会展建设有1个多功能语音室、1个会展实训室,基本满足人才培养及技术服务的需要。
3. 建立了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与进出口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供国际会展方向学生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和职业体验。
附表1 国际会展现有基础情况(二)需求分析会展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与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
伴随着会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对会展人才需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业内专家认为,成功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需要会展专业人才近百人,而以上海为例,目前平均一天一个展览,会展行业人才缺口之大显而易见。
基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求才若渴,各地高校纷纷争开会展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16年,我国开设会展类专业的高校已有235所,会展人才需求岗位比为10:1。
在会展人才培养的院校大军中,高职会展院校虽然在规模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其人才培养质量却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根据近三年对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跟踪调研数据显示,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对口率低的问题,就业中还存在薪资低、发展空间小、岗位稳定率低的问题。
附表2 国际会展专业全国开办及需求情况统计表注:代表性学校,省内1所,行业内2所,全国范围内3所。
二、问题及原因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珠海和成都五大会展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
会展业的人才市场日趋渐盛,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会展教育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会展类专业,培养会展类专业人才。
可由于会展专业在国际上也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再加上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各个高校会展专业建设很不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摸索之中。
一方面是会展人才巨大缺口的存在,另一方面不少会展专业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感觉非常“盲目”,这就凸显了目前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中存在了许多问题,诸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问题、教学模式的问题、师资力量来源的问题等等。
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1)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引进培育一批国家级、区域性品牌展会,巩固提升区域性会展中心地位”;(2)国际会展方向是在商务英语语言类专业的基础上结合中澳合作办学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发展而来,具有复合型,通过发展和建设,提升学生用英语服务会展行业的能力,达到省内领先目标;(3)国际会展方向学生规模稳定在每年60人;(4)社会服务能力方面,通过为企业提供策划、营销、接待等服务,争取技术服务合同金额10万元;(5)在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提供活动策划、英语翻译、会场布置、接待等服务,并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资源。
(二)具体目标(1)专业发展目标根据我院国际会展方向专业背景、侧重培养学生的会展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会展现场管理与服务能力和会展营销能力相关会展能力,使专业成为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复合型专业。
(2)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主要是省内会展行业,专业报考率、报到率达95%、就业率达95%,专业对口率60%,双证书比例达100%。
(3)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能力为本位体现出高职特色符合学生应用性技能培养的商务英语(国际会展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会展策划和会展管理2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会展策划和展台设计信息化教学实践。
加强形式多样化的实践环节教学。
(4)实训条件建设目标建设会展实训中心,引进会展实训软件。
实训室分教学、展览、会议、活动四个训练区域。
实训室能够模拟真实展览环境与会议环境,并对展览、会议、活动的策划进程进行全真模拟,可对学生进行展览策划、会议策划、活动策划技能操作的实训和展台搭建技能的实训。
组建模拟会展公司,为学校及企业提供展览、会议策划、营销和管理等服务。
(5)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引进行业或企业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校内带头人1名,双师双能教师2人,骨干教师2名,兼职教师数量在6人或以上。
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更为合理。
通过承担研究课题和项目,教师科研、教研教改能力提升,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6)教学改革与探索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进企业合作经营,试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内容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对接、采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每年争取一项校级以上教研或科技创新项目。
(7)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目标学生及教师参与技术服务产值达10万元。
(8)校企融合发展目标与2家会展策划公司合作、开展专业建设、技术研发、实习基地建设,合作企业接收学生认知实习及顶岗实习等比例达50%。
(9)国际合作与交流目标寻求与英国等会展行业发达国家合作,引进职业标准、开展师资培训等。
(10)质量保证与管理目标通过专业、课程、教师等建设质量保证国际会展方向人才建设。
四、主要建设内容(一)“政校行企联动,创业修能一体”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联合企业行业,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校企合作的纽带与桥梁,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对接、核心课程与岗位能力对接、专业教师与外贸能手对接、实训基地与行业规范对接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六对接”的专业建设理念,与省会展业商会、北京会展中心等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国际会展方业政校行企联动,创业修能一体”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场文化氛围的营造,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习实训、就业与创业,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基于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2+1”教学组织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外贸业务、跟单、单证等工作岗位的要求,继续完善“2+1”教学组织模式,形成服务长三角及珠三角经济建设“英语熟练、外贸娴熟”的专业特色。
与省会展企业紧密结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构建“2+1”教学组织模式。
第一、二学年是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采用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夯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第三学年是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第5学期采用校内外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综合实训,使学生初步具有一个或两个岗位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相关的综合能力,为顶岗实训打下基础。
第6学期是顶岗能力培养采用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意愿及今后的发展规划,选择1~2个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在第一、二年就开始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创业,在第三年可以留在学校创业中心继续创业实践。
2. “岗课证相融通”教学模式本专业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获得与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把高职学历教育的专业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相结合,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强化技能训练,把实践教学过程融入到真实的或仿真的生产环境,将整个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培训、考核贯穿于教学、实训之中,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从而造就和培养“高职学历+高级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实行学徒制式顶岗实习以北京会展中心等企业为依托,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习期实行学徒制式培养。
顶岗实习的教学场所在外贸企业工作岗位上,而教学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
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教研能力与企业导师的行业实操能力、实践经验形成互补。
两者作为学生的“师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精神全程监控,保证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
(二)体现产教融合的“两平台、三模块、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国际会展方向专业领域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及终身学习需求为依据,紧扣职业岗位,坚持专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与人才培养类型、规格、标准的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