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德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德国急救医疗系统的医生最低限定的标准是大学毕业 后1.5~2.0年的训练。主要表现在:要求急救人员上 岗前要至少参加过520小时的正规培训,并且在职 期间,每年要参加几十小时的知识更新培训,各级 急救人员均要按规定参加培训后,才可晋升职级 在德国,任何驾驶员在考取驾驶执照前,要参加6~8 小时的急救培训,不拿到急救培训认可,就无法申 请驾驶执照,因此,德国公众均具备一定的自救与 急救常识
德国急救医疗服务பைடு நூலகம்系
小组成员: 陈谋 李昀梦 向琼 谢彦君 唐承薇 龙跃 楼鹏飞 吉吾尔的莫 杨敏
德国急救系统 • 国际医学界普遍的一种看法:“美 国的手术成功率最高,日本的医疗 器械最好,而德国的急救水平堪称 一流。”
• 当前国际上有两种主要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英、 美模式和德、法模式。 • 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 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将患者带到医 院”; • 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 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 疗——“将医院带给现场患者”。在第一现场先 把伤员的病情稳定下来,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就提 供高水平的医疗救护。然后向急救机构的值班调 度人员汇报伤员诊断情况,由调度人员根据病情 将患者分配到相关医院,即急救重在院前深入救 治。
四、急救医疗法律
• 联邦政府出台了《民 事保护法》以及州政 府出台的《灾难保护 法》、《救护法》和 《公民保护法》等多 部法律 ,进一步明确 划分了各级政府参与 公民保护的职责。德 国颁布的各种法律表 明德国实行属地管理, 以州为主的应急管理 体制。
消防中心
• 消防队伍是德国应急救援的骨干中坚力量,职责 宽广,承担着救火与其他灾难事故的技术救援工 作,轻重伤病员的急救运送工作,以及其他公民 保护工作,其中救火只占消防工作的12%.德国消 防队分为专业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和企业消防队 三种。全国共有专职消防员3万人,消防志愿者 130万人。例如,面积为405平方公里,100万人 口的科隆市是德国第四大城市,拥有专业消防员 847人,其中180人随时待命,志愿消防员680人, 企业消防员1063人,非救护组织的应急医疗服务 人员372人(最多时配备9名医生接听应急电话, 39辆配备护理人员的救护车,55辆非应急救护 车)。
3、应急救援程序
• 接警响应阶段 :消防队的接警调度中心(救护电话: 112)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以后,根据报警与救援 指挥程序,立即安排救援力量到达现场抢险救人 • 指挥决策阶段 :行政指挥部与战术指挥部在整个应 急救援过程中,一般都是按照六个环节进行指挥决 策。 • 救援操作阶段 :德国制订颁发了多项有关应急救援 操作程序方面的制度规定
4、规范化的培训体系
二、健全的组织结构,信息网络建设模式
• 1,多部门协作开展卫生应急和紧急救援工作 • 2,信息沟通资源共享
1、德国创伤急救网络分三级
• • • • • • • • 最高级别是区际创伤急救中心,隶属大医院, 第二级别是地区创伤急救中心,设在大医院, 第三级别是当地小医院的局部创伤急救中心, 三级之间网络相连。 伤病员送来时,首先进入秒调查期,既筛选需要优先检查治疗的伤员, 依据ABCDE法则,既A空运 B呼吸 C循环 D残疾 E暴露/环境 之后进入主要调查期,分红、黄、蓝三部分。 红期要求在1分钟完成,关注死因,判断伤员是否有致命六项:
公立事故医院
• 德国共有公立事故医院35所,主要通过向 消防中心和技术救援协会派驻医生,在突 发事件发生时承担伤病员的紧急救治和康 复治疗工作。每个公立事故医院都设有直 升机的停机坪。
志愿者救援组织
• 德国志愿者服务发达,志愿者是应急救援的主力 军,是专业救援队伍的庞大后盾。据统计,在德 国8200万人口中,有各类志愿者2300万名,从事 各种类型灾难救援的志愿者就有180万人,其中 消防志愿者有130万,其余主要分布在德国红十 字会(TRK)、圣约翰救护机构、联邦技术救援 署(THW)、工人撒玛利亚联盟(ASB)、马耳 他救护机构(MHD)、德国水上救援协会 (DLRG)等志愿者组织中。
三、急救设备
• 德国在急救技术装备上都是比 较先进的设备,采用水 陆 空立 体结合的模式 • ⑴设备配置统一,放置统一。 ⑵急救药品箱统一:统一厂家; 统一大小尺寸;箱内药品统一 编号。 ⑶计算机记录软件程序统一, 便于记录与质控。
应急后备力量多源,工作重点突出
• 德国急救车的标准颇具特色,车内装有心电监测, 心肺复苏,外伤处理,静脉输液等装备以及多种 药品和敷料等,摆放整齐有序,布局合理,车内 还有灵敏度很高的通讯装置,具备视频图像传输 功能,由于救护车的“标准化”,急救医护人员 在车内能为伤病者做各种急救服务。德国30个直 升机救护站,覆盖全国95%,实行50公里半径空 中救护,10分钟赶赴现场,成为世界上空中急救 最发达的国家。 • 在德国,急救知识普及各个阶层,应急医疗救援 组织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6、药械配制,与规范相一致,院前急救人 员是医师,药物比英-美模式明显增多。配备器械 基本与英-美模式相同,但性能更高档。 • 7、伤病员病种选择,对危重伤病员才进入 此急救系统。而对一般伤病员则由相当于美国 911系统(消防、警察、急救一体的呼救接受调 度指挥系统)出车。 • 8、急救人员数量,大多超过2人,至少有医 师、护士(或助理医师)、驾驶员。 • 9、现场时间,大多以伤病员病情初步稳定, 所以时间相对较长,平均超过半小时。 •
德国急救医疗服务介绍
急救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概况
急救网络与急救服务结构
急救设备及相关法律
一、德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概况
• 德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是在国际大环境下建立和 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传染病和生物反恐应急机制 中,主要由联邦卫生与福利部负责;灾难和重大 事故中的医疗救助机制,主要由联邦内政部民众 保护与灾难救助局负责。德国各州的急救指挥中 心主要由市长负责管理,承担三项职责:消防救 援,医疗急救,技术支持。真正做到消防,急救 二警合一。
德国急救系统
•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 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 家之一,应急救援工 作严谨而完善德国应 急救援体系因其法律 制度完善,机制协调 有序,救援队伍众多, 分工布局合理,装备 先进齐全等特点具有 明显优势,值得学习 和借鉴。
院前急救概况
• 1、急救电话。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应急电话。 2、急救人员接受培训情况:急救医师,医学院校本科毕 业,在医院工作两年后接受3个月ALS培训;护士,在护 士学校毕业,在医院工作两年后接受3个月ALS培训;驾 驶员,接受标准BIS培训。 • 3、岗位要求,医护人员有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及ALS合格 证书,驾驶员有驾驶证书及BLS合格证书。 • 4、急救内容,要求严格执行本地区规定的院前急救规范, 规范定期更新。由于与院内治疗相衔接,所以不限于对症 治疗。 • 5、送院情况,送就近医院或疾病有关的专科医院。
• 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阻塞气管的问题、心脏填塞、大量血胸、 胸部创伤导致主动脉破裂。 • 然后进入黄期(1--15分钟),稳定主要功能,紧急诊断及治疗、如 完成骨盆X线、超声评估、发现不稳定的骨盆用简易方法处理。 • 最后进入兰色期(15分钟以后),如果病人重要功能是稳定的,做多 层CT从头到尾检查,送入ICU手术室。
国外的急救车“特权”
• 德国德国急救车在鸣响警 笛后,在道路上几乎可以 “横冲直撞”。如果其他 车辆在可以让路的情况下 没有让行,造成交通事故 后急救车不负任何责任。 • 在急救车鸣响警笛后, “所有道路使用者应立即 让开道路”。具体说, “让开道路”意味着其他 所有道路使用者应尽可能 靠右行驶、减速甚至停车, 包括对面方向的行车。
2、医疗急救费用
• 医疗急救费用均由保险公司支付,个人不与急救站、医院 发生经济来往,收费标准为:救护车200欧元/次,急救医 师400欧元/次,飞机1100欧元/次(或35欧元/分钟,海军飞 机6000欧元/小时)。保险公司统一支付,解除个人费用的 顾虑。
3、应急队伍体系
• (一)消防中心 • (二)联邦技术救援 署 • (三)公立事故医院 • (四)志愿者救援组 织
1、应急救援领导体制
• 德国法律制度完善,出台了多部有关应急救援的法 律法规。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联邦政府负责在 战争状态下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州政府负责 在和平时期向公民提供灾难救助。
2、应急救援指挥部
• 德国应急指挥部: • 行政指挥部,也称危机指挥部,是行政层面的指挥 部,在后方负责应急救援的行政决策与沟通协调, 由政府相关部门与机构组成; • 战术指挥部,也称领导指挥部或技术救援指挥部, 是战术层面的指挥部,在前方负责现场救援的具体 实施,由专业救援机构与志愿者组织组成。
联邦技术救援署
• 该机构共有专职雇员800余人,注册志愿者8万名,总部 设在波恩的兰克斯多夫,2009年财政预算为1.76亿欧元。 THW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必须经过基础、专 业和特殊三级培训,共75个单元,每个单元45分钟,然后 通过考核才能担任。THW在全国拥有8个跨州协会,66个 跨县市区域办公室,668个地方技术救援小组,按照模块 化方式统一配置救援装备,由中央财政负责出资购买。跨 州协会负责应对特殊行动,比如国际任务、桥梁建设、水 供应与处理等;跨县市区域办公室负责应对水害防治、搜 索营救、电力供应和残骸清除等任务;地方技术救援小组 负责一般性的小规模救援。此外,THW还建立了快速反 应搜救队、快速反应供水队、快速反应空运队等多支技术 救援分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