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医德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包含分工互补的四个层次。
(1)防病治病。
防病治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即无论医务人员身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无论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何种性质,都必须肩负起防病治病的使命。
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克服狭隘的传统义务论,树立和形成由传统义务论与现代公益论整合而成的全新的医德义务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对病人个人、对健康人群、对生态环境、对每个人全面健康需求等多重义务之间的关系,彻底实现医学目的。
医德基本原则把全面的医德责任作为其首要内容,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医学发展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要求。
(2)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
“救死扶伤是临床医务人员的天职”这一医德思想,是古今中外先进医家的共识。
我国医界从“医乃活人之术”出发,以“医之使之生”的涵义来命名医生,一代又一代的先进医家,以实践奠定和丰富了“仁爱救人”的优良传统。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以“为病家谋利益”和“不伤害”等准则阐述着同一个伟大思想。
我国当代医界的楷模赵雪芳、华益慰、抗击非典的模范人物以及众多优秀医务人员,对什么是“救死扶伤”做出了最为精彩的诠释。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这个原则中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
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集古今中外医学人道精神之大成,也是对革命人道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它要求对人的生命加以敬畏和珍爱,对人的尊严予以理解和维护,对病人的权利给以尊重和保护,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投以同情和关爱。
(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核心内容。
首先,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
医学服务既要认真看病,更要真诚关心病人;既要给以生物学方面的救助,更要给以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照顾,从而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使他们保持生理、心理、社会、道德诸方面的良好适应能力和状态。
其次,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分层次的。
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基本要求、基本境界,经过积极努力,多数医务人员都可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医务人员只有执着追求、养成和坚守医学职业精神,才能够达到。
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上述四个层次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和完善着我国“医乃仁术”、白求恩精神的医德思想精华。
当然,由
于这一医德原则问世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距今已有30多年之久,因此,为更好适应我国医德建设现实的需求,其理念及表述等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以求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彰显实效,而且有利于同世界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界的对话和接轨。
准则:从我国医德现实需要出发,综合古今中外医德准则的精华,概括和阐释如下医德基本准则。
(1)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2)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3)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4)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5)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6)诚实守信,保守医密。
(7)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2. 论述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是什么?
答: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不仅是形成良好医疗环境、保护医患双方利益的需要,也是体现医学的人文属性、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
英国医生巴德有句名言:“医生和病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战胜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它需要情绪、心理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支持,医患之间的协调和信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医学发展
表明,医生为病人诊治疾病的过程就是医患双方合作,共同战胜疾病的过程,既需要医生良好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医患之间的精诚合作。
医患关系和谐,病人就会更加尊重医生的人格与劳动,信任医生,理解并配合医生的工作;医生则会更加关爱病人,在诊治的各个环节上全身心投入,为病人制定更加科学的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优化的服务。
2.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推进医德建设
良好的医德既是医务人员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职责与使命、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保障,也是现代医院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医患关系和谐,医患之间可以充分交流与沟通,增进团结与协作,医生就能够自觉以医德规范约束自己,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意识与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伦理素质。
3.和谐医患关系有助于推进医学事业发展
医患关系和谐,一方面,可以使医务人员集中精力,致力于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专心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有利于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病人更加关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愿意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促进卫生改革的发展与深化。
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关爱病人,无论病人民族、性别、贫富、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如何,对其一视同仁,尊重病人的权利,维护病人的利益,真诚守信,敢于担当救治风险,不因其它因素隐瞒或诱导病人,保守病人私密,为病人提供有效适宜的医疗保健服务。
(1)重申医学目的,培育医患共情。
共情,也称为“共通感”,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只有具备共情能力,才能充分理解病人,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与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遵循病人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弘扬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正确感知病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病人,帮助病人减轻因疾病而产生的痛苦,切实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如果医务人员遗忘了医学的目的,或淡化了医疗工作的宗旨,把治病救人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情感上就会出现疏离,减弱了同病人的共情。
在临床上,没有共情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冷漠的医患关系是矛盾产生的温床。
因此,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培养和孕育医患之间的共情。
(2)重铸职业诚信,强化互信纽带。
诚信是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类矛盾、指导各项医疗活动的基础。
医患和谐交往的纽带是双方互信。
如果医务人员不讲诚信、言行不一,例如漂亮口号喊得震天响,而实际上只打自己的小算盘,或者病人不讲诚信、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想尽义务,例如逃交医药费用、向媒体提供虚假信息等,都会严重伤害对方利益,加深双方的不信任情绪。
2007年轰动全国的“李丽云事件”,都说明医患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信任危机。
医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医务人员忠诚于病人,就会取信于病人及其家属;另一方面,病人对医方讲诚信,才能够同对方进行有效的合作。
互信则和谐、双赢,互疑则酝酿冲突、两败俱伤。
为解决医患互信问题,很多医院开展了“医院开放日”、“角色互换体验营”等活动,以医患沟通的方式在尝试加强医患互信,值得研究和完善。
(3)强调爱岗敬业,提升医者美德。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人性、一种美德的追求。
美德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自由意志行为,惟其如此,才凸显职业操守的崇高与神圣。
爱岗敬业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美德。
在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从爱岗敬业做起,不断提升个人美德尤其是医德修养。
实践证明,医务人员的修养和素质越高,医患矛盾就越少,双方和谐相处就越有保障。
(4)强调团结协作,坚持共同提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职责越分越明。
然而,任何一项医疗工作都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或某个科室单独完成,而需要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来
共同实施和完成。
因此,一旦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医疗工作就会受到影响,甚而产生不良后果,造成医患纠纷。
所以,医务人员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发扬协作与团队精神,宽厚包容,博采众长,积极创新,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理念,探索促进健康与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共同的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守护健康,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铸就医学职业的崇高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