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编写人:范月峰姚崇焕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2015.3.1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2、解题“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预习案1、自读全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项脊(jǐ) 尘泥渗漉(shènlù)修葺 (qì) 垣墙周庭(yuán)旧时栏楯(shǔn)偃(yǎn)仰啸歌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逾(yú)庖而宴家有老妪(yù)先大母婢也(bì)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以手阖(hé)门象笏(hù)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余扃牖而居(jiōng yǒu)2、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3、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主要篇幅是怀人。
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
为什么写这些人物?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探究案一、自己翻译全文,疑难词句积累下来小组讨论。
知识点归纳(一)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南北为一(一,整体)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每移案顾视,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久不见若影(若,你)日过午已昏(昏,暗)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童)(二)通假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乳,乳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4. 名词使动用法垣墙周庭周,使围住(四)句式:指出下列句式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 妪,先大母婢也3)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4)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5)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6)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7)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提示:1、2为判断句,后面均为倒装句当堂检测:(五)翻译下列句子(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
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项脊轩志》导学案编写人:范月峰姚崇焕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2015.3.14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2、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课前思考:二、语段欣赏1、第一节描写了项脊轩图:修葺后的南阁子,为何如此深得我心?它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提示: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之美植兰桂竹木于庭——气节之美(香飘四溢高风亮节)偃仰啸歌……人至不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朦胧美(这是美的极至,是人与景的融合)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这个小轩是属于自己的,环境是自己的。
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优美的读书的小天地,谁不高兴呢?总结:作者写项脊轩的修葺与轩中的生活,写自己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着意处不在于此,写喜的目的是为了给下文写悲做铺垫。
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编写提纲(关键句一般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关键句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既”:已经。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全文主要是写作者的“喜”和“悲”。
二是前四段是主体,后两段是补记,文章由此可分为两大部分。
3.深入:(1)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①修葺后的南阁子;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②母亲的慈爱④夫妻的相敬如宾(2)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①老屋的破旧;②诸父分家;③母亲的去世;④功名未就(不效);⑤妻子的亡故;⑥失火。
4.文章补写内容有什么作用?提示: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合作探讨:1.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用“悲”贯穿来叙写项脊轩的变迁以及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的?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训练案一. 基础知识1. 同一项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B )与( D )A. 日过午已昏大母过余B. 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C. 旧时栏楯时至轩中D. 余稍为修葺其制稍异于前2. 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a.√流入 b. 集中 c. 记载)。
②迨(a. 趁着 b.√等到 c. 赶上)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③客逾(a. 超过 b. 更加c.√越过)庖而宴。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a. 模仿 b.√效果 c. 验证)。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a.√盖子 b. 遮掩 c. 伞盖)矣。
3. 下列说法,你认为对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你认为错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
①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此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归有光的祖父曾住在太仓项脊轩,用此以纪念祖先;一说是形容书房的狭小。
(√)②三五之夜即指农历每月望日月明之夜。
(√)③“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④“北向”是指屋子坐北朝南。
(×)⑤扃,本指关闭门窗用的门闩、环纽,引申为关闭的意思。
“扃牖而居”的“扃”,用的是引申义。
(√)⑥“室仅方丈”的“仅”和“墙往往而是”的“往往”古今义都相同。
(×)4. 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C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B.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D.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②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C. 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B )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6. 下列句子诵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庭中/通南北/为一B.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 已为墙,凡再变矣已:已经B. 妪每谓余曰每:每次C. 先妣抚之甚厚抚:抚养D. 令人长号号:哭8. 选出疑问句不同的一项( B )A. 儿寒乎?欲食乎?B.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C. 壮士,复能饮乎?D.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9.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墙往往而是——隔墙到处都是B. 某所,而母立于兹——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D. 令人长号不自禁——让人长久地号叫禁也禁不住10. 能够表现祖母关怀孙子的一组句子是( D )①某所,尔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③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④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曰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②④⑤11. 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的笔调写身边琐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亲切动人。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抒写作者对它的深挚眷恋之情,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导学案编写人:范月峰姚崇焕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2015.3.14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2、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
课前思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主旨归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合作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
1.文本审美(1)结构整饬,文脉贯通《项脊轩志》正文之下补记缀连,时间上跨度较大,且同一时期的生活内容,多为琐碎家事。
但经作者匠心营构,虽为两截文字,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
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经历作为主线贯通全篇,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得以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文脉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