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一.课题:《项脊轩志》(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6课)二.教学目标: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三.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二.课前自主【知人论世】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著名古文家。

九岁能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他的散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论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自然,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在文学上,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他反对一味拟古,提倡唐宋古文。

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项脊轩”介绍】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数词的用法】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①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一个人②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个象笏③先妣尝一至到过一次④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大火⑤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两次变化【识记积累】(一)字音识记呱呱而泣(gū)渗漉(lù)偃仰(yǎn )扃牖(jiōng yǒng )珊珊(shān)修葺(qì)断壁颓垣(yuán )栏楯(shǔn )迨(dài )枇杷(pí)先妣(bǐ)(二)通假字①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②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关闭)(三)一词多义【过】(1)日过午已昏(偏过)(2)大母过余曰(来访)(3)人往,从轩前过(经过)【已】(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不久)(2)日过午已昏(已经)(3)学不可以已(停止)【归】(1)吾妻来归(出嫁)(2)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属,归依)(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回,返回)(4)汝今何罪过,不迎而子归(动词,妇女被休弃回娘家)【比】(1)比去,以手阖门(等到)(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较)(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比作)(4)在天愿作比翼鸟(并列,紧挨)【于】(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2)其制稍异于前(与)(3)室西连于中闺(和)(四)词类活用①垣墙周庭(名词活用为动词,砌墙)②乳二世(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④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⑤亦遂增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好的景致)⑥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⑦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向西)⑧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⑨内外多置小门墙(名词作状语,在内外)(五)古今异义①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_一丈见方______________。

今义:_寺院中的住持______________。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古义:___到处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

(六)文言句式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②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状语后置句)⑤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句)⑥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⑦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⑧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内容导读】《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

第二课时一.随堂导学探究【要点一:分析文章的内容及选材布局】(一)文章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

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探究整理】作者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文章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

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

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

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

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

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

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

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

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便可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探究整理】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

现在,曾伺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点着说,“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述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

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

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三)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探究整理】文章结尾,贵有余味。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

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要点二:把握写作技法,感受艺术魅力】(一)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探究整理】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接下去语气一转“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

这些事都和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

(二)简要分析本文细节和场景描写的特点。

【探究整理】细节和场景描写真实感人。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借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心绪充分表达了出来。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对祖母的回忆尤为感人。

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此外,妻子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二.开放探究母爱,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朴实也最易被我们忽视的,归有光却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最真挚、最动人的亲情,让简短平常的句子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试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母爱的认识。

【思路提示】归有光对母亲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当大姐“呱呱而泣”时,母亲用手轻轻叩打门扉问:“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极平常的话语,却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而“余泣,妪亦泣,”表现了“妪”和母亲深厚的感情,从侧面衬托了母亲的为人。

其实,凡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无不表现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上,唯有此,才够真实,也才够亲切。

探究时可以从文本和生活两个角度入手。

三.课外知识拓展——文人书斋名【“老学庵”】: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斋。

取“师旷老而学优秉烛夜行”之语,意思为活到老学到老。

【“七录斋”】:明代著名学者张溥的书斋。

他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录,抄完朗读一遍后,随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反复六七次,故以之取之。

【“聊斋”】——蒲松龄【“饮冰室”】——梁启超【“绿林书屋”】——鲁迅【“何妨一下楼”】——闻一多【“缘缘堂”】——丰子恺四.课堂练笔请你给自己的书房或卧室或宿舍起一个含义丰富的名字。

五.拓展延伸——《项脊轩志》对写作的借鉴意义①取材方面的借鉴《项脊轩志》的题材,它选取的都是家庭琐事、书斋生活、家族往事、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没有一样是“轰轰烈烈”的,但都写得真切感人,可谓从细处落笔,从细处动情。

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

②结构方面的借鉴《项脊轩志》在结构上是双线并重:表面线索是物线——项脊轩的兴废;内在线索是情线——作者对亲人、对生活环境的强烈感情。

双线交织,贯穿始终。

同时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连接文章,使结构清晰,主次分明。

在创作散文时,落实一个贯穿全文的情感寄托物,就能使文章结构疏而不散。

③语言风格的借鉴朴素清淡是《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所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