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纺织染整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_5-31_(1)

浙江省纺织染整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_5-31_(1)

DB CSB备案号:浙江省地方标准DB□□□□□-20□□纺织染整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Emission standard of air pollutants for dyeing and finishing of textileindustry2013.520□□-□□-□□发布20□□-□□-□□实施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DB□/□□□□-20□□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3)4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5)5 污染物监测要求 (7)6 实施与监督 (8)附录A (9)附录B (13)附录C (22)DB33/□□□□-20□□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浙江省纺织染整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促进行业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防治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本标准规定了纺织染整企业或生产设施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和监控要求。

纺织染整企业或生产设施锅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的规定;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除本标准中已确定限值的指标外,其余指标项目仍按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的要求执行。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纺织染整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不再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与纺织染整工业相关的排放限值。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纺织染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纺织染整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等相关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纺织染整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纺织染整企业或生产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防治和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法律允许的污染物排放行为。

新设立污染源的选址和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GB/T 14675-1993 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5516-1995 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 16297-19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 17092-1997 车间空气中丙烯酸乙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 583-2010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HJ 584-2010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 644-2013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GBZ/T 160.6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胺类化合物GBZ/T 160.6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胺类化合物HJ/T 34-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纺织染整dyeing and finishing for textile对纺织材料(纤维、纱、线和织物)进行以染色、印花、整理为主的处理工艺过程,包括预处理(不含洗毛、麻脱胶、煮茧和化纤等纺织用原料的生产工艺)、染色、印花和整理。

纺织染整俗称印染。

[GB 4287-2012,定义3.1]3.2后整理finishing染色和印花后,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物理-化学加工改进织物外观与内在质量、改善织物手感、稳定形态、提高服用性能或赋予织物某种特殊功能,如防缩、防皱、阻燃、抗静电等功能的加工过程。

[GB/T 25799-2010,定义3.138]3.3涂层coating将合成树脂或其他物质施加于织物表面上形成的紧贴织物的薄膜层。

[GB/T 25799-2010,定义3.142]3.4涂层整理coating finish将合成树脂或其他物质涂布于织物表面上形成的紧贴织物的薄膜层的加工方法。

[GB/T 25799-2010,定义3.143]3.5现有企业existing facility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己通过审批的纺织染整企业或生产设施。

[GB 4287-2012,定义3.3]3.6新建企业new facility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纺织染整生产设施建设项目。

[GB 4287-2012,定义3.4]3.7标准状态standard condition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简称“标态”。

本标准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气体为基准。

[GB 16171-2012,定义3.5]3.8排气筒高度stack height自排气筒(或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计的高度。

[GB 16171-2012,定义3.10]3.9烟气不透光率opacity入射光线通过烟气介质,光线被吸收及散射后强度衰减的百分率。

本标准中所规定的烟气不透光率排放限值均指折算至排放口处的烟气不透光率数值,用“Op”表示。

[DB 11/139-2007,定义3.6]3.10挥发性有机物(VOC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25℃时饱和蒸汽压在0.1mmHg(13.33Pa)及其以上或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260℃以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但不包括甲烷。

[DB 31 373-2010,定义3.16]3.11纺织涂层类纺织染整生产企业中含有涂层工序、涂层整理工序的生产企业或设施。

3.12定型机油烟指热定型过程中挥发的硅油、助剂、染料及其分解或裂解产物混合而形成的油性物质,统称为定型机油烟。

4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4.1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4.1.1 现有企业通过排气筒排放大气污染物,分两个时段执行不同的排放限值:自20□□年□□月□□日起至20□□年□□月□□日止,执行表1中的现有企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自20□□年□□月□□日起,执行表1中的新建企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

4.1.2 新建企业通过排气筒排放大气污染物,自20□□年□□月□□日起执行表1的新建企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4.1.3 自20□□年□□月□□日起,无组织排放执行表1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限值。

4.2 大气污染控制设备要求4.2.1 新建企业必须安装废气处理设施,废气收集率须达到100%,治理设施应符合相关安装要求;到20□□年□□月□□日,现有企业必须安装有废气处理设备,废气收集率须达到100%,治理设施应符合相关安装要求。

4.2.2 当颗粒物和油烟产生浓度超过一定限值时,大气污染治理设施须执行颗粒物、油烟处理须执行表2规定的最低处理效率限值并同时执行表1中的排放浓度限值。

4.2.3 企业内部废水处理设施重点恶臭污染物排放工艺单元应设置废气收集处理设施。

4.2.4 排气筒高度应不低于15 m。

排气筒周围半径200 m范围内有建筑物时,排气筒还应高出建筑物3 m 以上。

表1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单位:mg/m3表2 废气处理设施最低处理效率要求4.2.5 处理效率,指污染物经净化设施处理后,被去除的污染物质量与净化之前的污染物质量的百分比,具体见(1)。

%100⨯⨯⨯-⨯=前前后后前前Q C Q C Q C η (1)式中:η——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C 前——处理前的污染物浓度,mg/Nm 3; Q 前——进入废气处理设施前的排气流量,m 3/h ; C 后——处理设施后的污染物浓度,mg/Nm 3;Q 后——经最终处理后排入环境空气的排气流量,m 3/h 。

5 污染物监测要求5.1 污染物监测一般性要求5.1.1 对企业废气采样应根据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在规定的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进行,有废气处理设施的,应在该设施后监控。

在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须设置规范的永久性测试孔和采样平台。

5.1.3 企业须按照有关法律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排污状况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5.2 大气污染物监测要求5.2.1 排气筒中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采样点位置的设置以及采样方法按GB/T 16157、HJ/T 397的相关规定执行。

5.2.2 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点(即监控点)数目、采样位置和采样方法按GB l6297附录C、HJ/T 55的相关规定执行。

5.2.3 对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的频次、采样时间等要求,按HJ/T 397、HJ/T 55等国家有关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5.2.4 对企业排放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测定采用表3所列的方法。

表3 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方法5.3 排气筒不透光率监测5.3.1 采用经有关部门核准的不透光率监测设备(包括手动监测设备、连续在线监测设备、激光雷达遥测设备)。

激光雷达遥测应执行《大气固定源的采样和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第十五章暗度“二、激光雷达遥测固定源排放物的暗度”有关规定,手动和连续在线监测设备暂时按附录B执行,待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后,执行国家标准。

在烟道中监测不透光率数值,需折算至排放口处,折算公式如下:log(12)(2/1)(11)-=⨯-(2)Op L L Log Op式中:Op1——L1光径之不透光率,%;Op2——L2光径之不透光率,%;L1——监测系统光径长度,m;L2——排放口径长度,m。

不透光率监测不适用于湿法洗涤排烟净化装置后的排气筒。

6 实施与监督6.1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6.2 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均应遵守本标准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

各级环保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性检查时,可以现场即时采样或监测的结果,作为判定排污行为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以及实施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依据。

附录A(规范性附录)金属滤筒吸收和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烟的采样及分析方法A.1 原理用等速采样法抽取油烟排气筒内的气体,将油烟吸附在油烟雾采集头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