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题一、选择题(6题,6分/题)1.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2.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4. 将正常生长的玉米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待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再转入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再完成一个细胞周期。
此时获得的子细胞内DNA分子不可能为(只考虑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A.②B.①②C.③D.③④5.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纯合显性和隐性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在幼苗期就不能存活。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子代,则子代的成熟植株中() A.有茸毛与无茸毛比为3∶1B.有9种基因型C.高产抗病类型占1/4D.宽叶有茸毛类型占1/26下列概念除哪项外,均可用下图来表示()A.1表示固醇,2~4分别表示脂质、磷脂、性激素B.1表示核糖核苷酸,2~4分别表示含氮碱基、核糖、磷酸C.1表示糖类,2~4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D.1表示双层膜的细胞结构,2~4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二、非选择题(5题,共54分)29. (8分)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___________(填“CO2浓度”或“O2浓度”)。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
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0. (12)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
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性免疫反应。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
据图1,应选取____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图1 图2(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
根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_____________。
(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
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图3①请将图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i、ii、iii、iv处(填“A”或“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
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________。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正式了A、B与EV-GP 结合的位点不同。
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病毒提供两种思路______________。
31(10分) 某种植物雄株(只开雄花)的性染色体XY;雌株(只开雌花)的性染色体XX。
等位基因B和b是伴X遗传的,分别控制阔叶(B)和细叶(b),且带X b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
用阔叶雄株和杂合阔叶雄株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再让子一代相互杂交得到子二代。
回答下列问题:(1)理论上,子二代中,雄株数:雌株数为___________。
(2)理论上,子二代雌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子二代雄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子二代雌株的叶型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子二代雌株中,阔叶:细叶为_________________。
32(12分)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
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选修40.(12分)某一质粒载体如图所示,外源DNA插入到Ampr或Tetr中会导致相应的基因失活(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
有人将此质粒载体用BamHI酶切后,与用BamHI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混合,加入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用得到的混合物直接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大肠杆菌有的未被转化,有的被转化。
被转化的大肠杆菌有三种,分别是含有环状目的基因、含有质粒载体、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回答下列问题:(1)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2)如果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在上述四种大肠杆菌细胞中,未被转化的和仅含有环状目的基因的细胞是不能区分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细胞也是不能区分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在上述筛选的基础上,若要筛选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的单菌落,还需使用含有是_____________的固体培养基。
(3)基因工程中,某些噬菌体经改造后可以作为载体,其DNA复制所需的原料来自于_____________答案1~6 C BAADA5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高产有茸毛玉米的基因为AaDd ,该个体自交子代的基因型有AADD ⎝ ⎛⎭⎪⎫幼苗期死亡,116、AADd 宽叶较低产有茸毛,216、AaDD ⎝ ⎛⎭⎪⎫幼苗期死亡,216、AaDd ⎝ ⎛⎭⎪⎫宽叶高产有茸毛,416、AAdd ⎝ ⎛⎭⎪⎫宽叶较低产无茸毛,116、Aadd 宽叶高产无茸毛,216、aaDD ⎝ ⎛⎭⎪⎫幼苗期死亡,116、aaDd ⎝ ⎛⎭⎪⎫宽叶低产有茸毛,216、aadd ⎝ ⎛⎭⎪⎫窄叶低产无茸毛,116,可见子代成熟植株中有茸毛∶无茸毛=2∶1、基因型有6种、高产抗病类型占13、宽叶有茸毛类型占12,故D选项正确。
答案:D29,(1)光照强度 (2) CO2浓度(3)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解析】依据题图,光照强度低于a 时,两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都随光站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限制因素是光站强度。
在b光站强度下,甲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站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影响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站强度,而是CO2浓度。
所以,要想提高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CO2浓度。
(3)依题意可知:导致曲线图中甲、乙两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光照强度处理(即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后,发生了植株形态结构的变异,如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等;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所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其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曲线与甲组的相同。
据此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非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
30(1)抗原特异(2)甲(3)Ⅲ和V(4)①方案一:i.B ii.A iii.无关抗体iv.A方案二:i.A ii.B iii.无关抗体iv.B②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5)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生物导弹”靶向给药定向治疗。
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解析】(1)病毒表面糖蛋白可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由图1可知甲的抗体相对浓度明显高于乙(3)由图2可知Ⅲ和Ⅴ两种单抗与病毒混合后感染率最低(4)为了研究这两种抗体与糖蛋白结合位点是否相同,由图3可知需要先加入未标记的抗体,再加入荧光标记抗体,然后测定荧光值。
对照组2都“同ii”,即所用未标记的抗体与标记的抗体为同一种抗体,根据实验设计的原理,实验组一定不是用同一种抗体,从①的供选项中分析,实验组应当分别用要研究两种抗体,即A与B。
“无关抗体”显然应当是为设计条件对照准备的,对照组1当用上。
②暗示3组实验的荧光值可能是不同的。
于是,便有实验方案:方案一:i.B ii.A iii.无关抗体iv.A 或方案二:i.A ii.B iii.无关抗体iv.B如果结合位点不同,先加未标记的抗体A,再加荧光标记的抗体B,因荧光标记的也可以与EV-GP结合并出现在沉淀中,测定的荧光值会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