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汇报稿

某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汇报稿

140140.77 833.3
350000
自行车
300000
电动车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2
非机动车上牌数
2.慢行设施概况 现状人行道面积为552万平方米,占总道路面积的19.5%,非机动车
道面积为614.3万平方米,占总道路面积的21.7%,慢行道面积分担率合 计为41.2%。
——步行系统
以步行行为为主要交通运作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 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 务体系。
步行路经与网络
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与网络
步行设施与环境
围绕或分布在步行路径和网络 上的各种设施与环境
依托道路的人行道
9 步行街
3 3.国内外慢行系统的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10
二、杭州慢行交通系统现状 分析与评价
11
1.非机动车拥有量 2007年上半年,某市市区非机动车保有量为334万辆,其中电动车
超过57.6万辆,占总数的16.9%。
自行车 电动车 总计
总拥有量(万辆) 276 58 334
户均拥有量(辆/户) 2.32
0.47047 2.80
千人拥有量(辆/千人) 692.2
通过借鉴法国巴黎的自助式自行车服务系统、丹麦哥本哈根的 街道广场步行计划、国内上海的机非分流工程等,我们总结出构建 城市慢行系统的三种实现途径和操作方法,包括:制定宏观策略, 开展规划研究和编制设计指引。由此,对杭州的慢行系统规划研究 建议应该综合包含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才可能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 观,逐步实现步行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车停车设 施构成。
非机动车道路网
由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专用路、城市道路两 侧的非机动车道、人非混行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 保证非机动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由单独设置的配建或公共非机 动车停车场(库)、沿街非机动车 停车带等组成。
8
2 2.城市慢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慢速交通意味着有活力的 城市,提倡以行人、非机动车 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健康生活方式的回归
在欧美国家大城市,在饱受机动化 交通的困扰之后,人们出行开始向慢行 回归,背后隐藏着生活理念绿色、自然、 健康回归的思潮。
COD模式 POD模式
7
2 2.城市慢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15
非机动车流量分布图
4. 慢行交通流量分布特征
——步行交通
市各个阶层人士的需求, 让无车一
魅力之城: 因为慢行是一种感知方式,有助于增加市民及游客对城市更深层次的
体验,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杭州更细腻的美丽。
建立新型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理念,逐步建立一
个适宜慢行的城市,对促进某市整体交通系统的和谐发展及生活品质之城的建
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持不变。而非机动车的平均时耗却增加了 了6.28分钟,可见某市骑1车4 条件总体 上也处于下降趋势。
4. 慢行交通流量分布特征
——非机动车交通
主城区39个流量较大的交叉口高峰流量调查表明,南北向流量总和为 185758bic,基本持平;东西方向流量集中在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西 路沿线和凤起路,南北方向流量较分散,莫干山路、中山路、绍兴路、新 塘路均较大。
13
3.居民慢行交通出行特征 从历年发展趋势看,随着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慢行交通出行的总比
例虽然逐年下降,但仍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
年份
1986 1997 2000 2005
体力类出行
步行
自行车
27.6
56.3
21.51
60.78
27.6+助动车) 车
机动化出行
——交通平静化(Traffic Calming g)
在城市人流密集区域,如城市中心 等,划定30公里限速区。通过降低机动 车的行车速度,减小对于行人及自行车 的安全威胁,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提 高城市慢行空间的品质。
6
⒈ 城市建立慢行系统的趋势及理念
——以行人、非机动车为导向的 城市发展模式(POD、BOD)
某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6月
1
一、规划背景
生活品质之城——
健康之 : 行是一种交通方式 因为慢
于鼓励非机动车交通、公 ,有助
共交通的发 展,从
人文之城: 为慢行是一

种生活方式,有助于丰富城市的公共生活,从而繁荣城 市的市民文化
和谐之城: 为慢行是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满足城 因
二、规划范围及年限
规划范围是某市区, 重点研究杭州主城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
三、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框架
3
三、规划内容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 某市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分析评价; 某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与策略选择; 某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构与整合; 某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近期行动计划。
现状主城区次干路以上级道路中,采用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长度占总 长度的68%,采用机非隔离栏的占总长度16%,既采用硬隔离措施的道 路长度占次干路以上级道路总长度的84%。另外,采用划线分离的道路 长度占10.5%,其余混行道路长度占5.5%。总体上,现状非机动车道路 硬隔离设施已经比较完善。
目前主城区已建成人行过街设施(包括天桥、地道)25处,主要 分布在武林门、延安路等商业街区周围及部分大型居住区外围。
公交 出租车
13 3.1
8.7
1.75
22.2 1.49
20.53 0.81
其它
7.26 5.93 13.78(其中小汽车9.05)
近年来步行平均出行距离为1.11公里,与1997年的1.0公里相比变化不大
,但步行平均时耗却增加了8.78分钟,可见步行总体条件处于下降趋势。
近年来非机动车的平均出行距离为3.21公里,与1997年的3.30公里基本保
4
一、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基础理论 与案例分析
5
⒈ 城市建立慢行系统的趋势及理念
——新城市主义理念
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 的城市发展”模式,即TOD,其核心是以轨 道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 径,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四通八 达的步行系统,增加了人与人的交往,把多 样性、社区感、人性尺度带回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