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经济制度与发展生产的措施☐唐初户口数量大减,土地大片荒芜。
到高宗显庆年间,河南一代还是“田地极宽,百姓太少”。
(《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624年,推行均田制。
☐1、均田制度☐《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给田之制有差:丁男、中男以一顷;老男、笃疾、废疾以四十亩;寡妻妾以三十亩,若为户者则减丁之半。
凡田分为二等一曰永业,一曰口分。
丁之田二为永业,八为口分。
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
凡官户受田减百姓口分之半。
凡天下百姓给园宅地者,良口三人已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五人给一亩,五口加一亩,其口分、永业不与焉。
”☐《通典》卷二《食货典·田制》:“诸以工商为业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
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其一,授田对象的变化。
妇女、奴婢、耕牛原则上不再授田。
除户主为寡妻妾以外,一般妇女不授田,增加了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授田的规定。
☐其二,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
贵族官僚普遍授田。
贵族按照爵位高低,授永业田一百顷到五顷不等,亲王一百顷,至男爵授五顷,职事官(实际职位)、勋官(武官)、散官(文阶)按品级授予永业田。
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都有职分田和公-田。
☐第三,对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
☐《唐律疏议·户婚》曰:“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
即应合卖者,不用此律。
”☐“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及口分田卖充宅及碾硙、邸店之类,狭乡乐迁就宽者,准令并许卖之。
其赐田欲卖者,亦不在禁限。
其五品以上若勋官,永业地亦并听卖。
”☐这就为土地兼并开了方便之门。
2、租庸调制☐《唐六典·尚书户部》:“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二曰役,四曰杂徭。
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
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陆贽《陆宣公奏议》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概括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一般称作租庸调法。
此外还有杂徭即小徭役,是指中男(十八岁以上)起承担的临时的夫役和杂使。
☐租庸调法直接继承隋代的,并有所调整。
☐其一,租。
隋朝交纳三石,唐代妇女一般不授田,也不课税,口分田从120亩降为80亩,租也由三石改为二石。
☐其二,调。
583年隋朝将绢一匹调整为二丈,布也应减少,可能史书漏载。
唐朝沿用此法,将调绢定为二丈,布则二丈五尺,另加绵或麻。
☐其三,力役。
隋力役为二十天,590年又规定丁年五十可以“免役受庸”或“输庸停防”。
唐代将输庸代役制度化,普遍推广,适用于任何年龄。
3、乡里制度和户籍制度☐乡里组织:乡、里、邻、保。
☐《唐六典·尚书户部》:“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
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
里正兼课植农桑,催驱赋役。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保有长,以相禁约。
”☐户籍制度:计帐(户籍的底稿)与户籍。
☐《唐六典·尚书户部》:““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
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4、发展生产措施☐《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不致耳。
”☐严禁土地买卖,实行均田制。
高宗永徽年间,诏“禁买卖世业、口分田”。
玄宗开元时也多次下诏土地“不许买卖典帖”。
(《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减免赋税,轻税入官。
《唐六典·尚书户部“ 凡水、早、虫、霜为灾害,则有分数: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己上,免租、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
若桑、麻损尽者,各免调。
若已役、己输者,听免其来年。
凡丁新附于籍帐者,春附则课、役并徵,夏附则免课从役,秋附则课、役俱免。
”二、农业的发展☐1、先进生产工具的推广和使用☐在耕犁方面,出现了曲辕犁。
据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有11个部件,犁辕由过去较长的直辕改为短的曲辕,操作灵活;曲辕犁还用犁评来控制深耕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适宜深耕和浅种的需要。
☐在灌溉工具方面,这时辘轳、桔槔、翻车已经普遍使用,并且有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唐人仲子陵《辘轳赋》、王契《桔槔赋》。
筒车就是唐代发明的功能较大的灌溉工具。
杜甫《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
《杜诗镜诠》:“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傅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太平广记》卷205:“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
筒车有竹筒的,有木桶相连的,使用时用脚踏或者手挽来转动。
☐唐朝还有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又作水轮。
陈廷璋《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
¡±(《全唐文》卷948)元王祯《农书》记载这种水转的筒车,¡°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其他生产工具,还有水碾,又称水磑,用来舂米,利用流水的动力来舂米,¡°并转五轮,日破麦三百斛¡±。
(《旧唐书》卷184)还有各种能够提花的丝织机器等。
这些都提高了生产力。
2、水利事业及其成就☐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统计,水利工程,秦以前15项,汉代56项,三国24项,两晋16项,南北朝20项,隋27项,合计158项。
☐而唐代兴修水利工程有269项(冀朝鼎254项)。
其中高祖至玄宗时期有163项,分布在全国各地,超过唐以前各代总和。
☐武德年间,同州(今陕西大荔)“开渠自龙门引黄河,溉田六千顷”。
贞观年间,扬州长史李袭誉“引雷陂水,又筑勾城塘,溉田八百余顷”。
(《唐会要》卷八十九《疏凿利人》)3、人口和垦田面积的增长☐贞观年间,不足300万户;☐永徽三年,380万户;☐神龙元年,615万户;☐开元十四年,706.9万户,4141.9万人;☐开元二十年,786.1万户,4543.1万人;☐开元二十四年,801.8万户;☐开元二十八年,841.2万户,4844.3万人;☐天宝元载,853.5万户,4890.9万人;☐天宝十三载,906.9万户(《唐会要》),961.9万户,5288万人。
(《旧唐书》)☐天宝十四载,891.4万户,5291.9万人。
(《通典》)☐《元次山文集》卷七《问进士》提到:“开元、天宝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很多山区土地得到开垦,“由来榛棘之所,遍为粳稻之川”。
(《册府元龟》卷497)边远地区垦田也有发展,东北营州“开屯田八十余所,招安流散,数年之间,仓廩充实,市里浸繁”。
(《资治通鉴》卷211)西北凉州“开置屯田,尽其水陆之利”,“数年丰稔”,可“积军粮数十年”。
(《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通典》卷二《食货典·田制》云,天宝年间,垦田“一千四百三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十三亩”。
如以当时八百九十万户平均计算,每户可得土地一顷六十亩。
4、种植技术的发展☐首先,南方地区水稻品种增加。
从唐诗中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稻谷有十二个品种,除少数是前代品种外,诸如红莲、黄稻、金钗、箭子等品种都是唐代培育的。
☐其次复种面积扩大,岭南地区“收稻再度”,双季稻的种植比较普遍。
(《唐大和尚东征传》)小麦本身北方旱田作物,逐步在南方推广开来,往往是稻麦轮作。
李绰《蛮书》卷七记载,云南地区“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
收大麦后,还种粳稻”。
☐第三,耕作技术也有所改进,普遍推行育秧栽培。
☐由于农业的发展,“四方丰稔,百姓殷富”,“人情欣欣然”。
(《开元传信录》)中产“人家粮储,皆及数月”。
(《元次山集》卷七)☐国家粮食储备也很丰盛。
《资治通鉴》卷216记载,“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
☐杜甫《忆昔》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当时农业生产繁荣景象是不容怀疑的。
三、手工业的进步☐唐代手工业分官府与私人手工业两种。
☐官府手工业在唐前期占有重要地位,主管手工业个工匠的机构有三个:工部、将作监和少府监。
工匠身份世袭,不能随便改行。
《唐六典¡¤尚书工部》记载:¡°工巧作业之子弟,一入工匠,不得别入诸色。
¡±☐工匠有三类:一是长上工匠。
¡°其官奴婢也,长役无番也¡±。
二是轮番工匠,主要是番户、杂户、普通工匠(丁匠)。
当时人有良、贱之分,一般平民、贵族属于良人,番户、杂户、奴婢属于贱人,身份低贱,¡°番户一年三番,杂户二年五番¡±。
¡°诸丁匠岁役二十日¡±。
三是和雇工匠。
¡°雇者日为卷三尺¡±。
和雇匠身份自由的。
1、纺织业☐纺织业以家庭手工业为主,技术方面有所提高。
普遍使用提花机。
唐前期纺织中心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河北定州的绫、宋州绢闻名天下,四川的蜀锦也很有名。
☐绢布根据其品质的高低,分成等级。
《唐六典》卷二十《太仆寺》称,“凡绢布出有方土,类有粗精,绢分为八等,布分为九等”。
李白曾写诗称赞河北丝织业:“缫丝鸣机柕,百里声相闻。
”个别手工作坊规模很大。
《朝野佥载》卷三记载,“定州何名远大富,···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
”2、矿冶业☐唐代除西北边境外,全国矿山允许私人开采。
《唐六典》卷二十二《少府军器监》载:“凡天下诸州出铜铁之所,听人私采,官收其税。
若白铁错,则官为市之。
其西边、北边诸州禁人无置铁冶及采矿,若器用所须,则具名数,移于所由,官供之;私者,私市之。
凡诸冶所造器物,皆上于少府监,然后给之。
其兴农冶监所造者,唯供陇右诸牧监及诸牧使。
”唐后期,德宗根据户部侍郎韩洄建议,采矿业归盐铁使管辖。
☐唐朝前期,全国银铜铁及锡矿有168处,其中铜冶96处,银冶58处,铁山5处,锡山2处,铅山4处,矾山7处。
每年产铁二百多万斤,铜二十六万斤,锡五万斤,银一万二千余两。
3、瓷器业☐当时瓷窑的特点是北白南青。
著名产地是越州(绍兴)、邢州、寿州、岳州(岳阳)、鼎州(常德)、婺州(金华)及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