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

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

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

和=跟、=与、=及、=同<方>。

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

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

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

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工业与农业。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同你一起去。

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

(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既=既然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

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

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

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既然。

就。

既然。

也。

既然。

还。

继而=既而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

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

(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有转折的意思。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有“到”的意思。

一而再,再而三。

由秋而冬。

由南而北。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匆匆而过、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三十而立。

而且表示更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跟它呼应:性情温和而且心地善良。

他不仅会开汽车,而且会修汽车。

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且获得了丰收。

因而=因此表示结果。

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因为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今天事情多,所以没去成。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何况他又是新手。

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even)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

上海地方这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地址,一下子怎么能够找到他呢?然后=而后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确有把握而后动手。

学然后知不足。

先研究一下,然后再决定。

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1、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

2、文章或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

他虽然失败了很多次,然而并不灰心。

甚至=甚而=甚或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参加晚会的人很多,甚至不少老年人也来了。

乃至=乃至于=甚至他的发明,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重视。

虽然=虽=虽说1、事情虽小,意义却很大。

三月天气,虽没太阳,也不觉得冷了。

房子虽旧,倒还干净。

现在虽然我们富裕了,但是还要注意节约。

他虽然工作很忙,可是对学习并不放松。

虽说是开玩笑,也该有个分寸。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也”相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是不影响乙事的成立。

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一致的。

转折意味。

2、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即使。

固然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这样办固然妥当,但是太费事。

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意见对,固然应该接受,就是不对也可以作为参考。

固然与虽然的区别二者都是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的连词。

区别在于:1、适用范围和呼应的词语不同。

“虽然”只用于前后分句意思矛盾、转折意味重的句子,后面用“但是”“可是”“然而”“却”等呼应;“固然”既可用于前后分句意思矛盾、转折意味重的句子,后面用“但是”“可是”“却”等呼应,也可用于前后分句意思不矛盾、转折意味轻的句子,后面用“也”“就是”等呼应,如“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2、“虽然”能用在主语前或主语后,如“虽然质量好,可是价钱太贵”,“质量虽然好可是价钱太贵”;“固然”一般用在主语后,如“质量固然好,就是价钱太贵”。

3、语体色彩不同。

“虽然”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固然”一般用于书面语。

即使=即便=即或=即令=即若=就算=就是=纵然=纵使=便是(1)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2)即使你当时在场,也未必有更好的办法。

(3)即使穷,我们也要活得开心。

(4)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5)即使神仙下凡,也难救活他。

(6)即使学生有不敬行为,老师也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更不能和他们发生冲突,毕竟他们还是十六七岁的孩子.(7)我们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即使他不够朋友。

(8)即使不批准也干。

(9)这条生产线十分先进,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10)只要依靠群众,便是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1、引入假设条件或范围条件(9)用来强调结果的不可改变性、结果的不可置疑、结果的重要性先进性,等等。

总之为了强调结果。

即使经常和“也、还、仍然”连用。

即使所引入的可以现实的事情,如例(3)。

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

如例(4)(5),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如例(2)。

尚未实现的事情还可以分为可以实现的(4)和不可能实现的(5)。

即使分句和结果分句的主语可以是同一个如(3)也可以是不相同的如(7)。

如果相同可以省略一个。

“即使分句”如果放在后面,“事实分句”就不能用也、还、仍然!见例(7)。

两个主语都省略的情况也有。

见例(8)。

2、即使用在单句中。

连词“即使”还可以用在单句中,起强调作用。

这时,“即使”后面往往是名词、名词短语或者介宾短语(限于“在……”“跟……”一类介宾短语)。

“即使……”部分说的是已经实现或者存在的事实,表示一种极端的情况。

例如:(1)即使很细微的情节,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2)柳即使在沙漠中仍能生长。

(3)即使一口水也好。

(4)即使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也要过问。

以上例(1)至例(4),带“即使……”的部分所提出的让步条件,如“很细微的情节”、“在沙漠中”、“跟我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已经成为事实或者实际存在着的。

“即使”在上述四个例子中的作用不是在复句中的连接作用,“而是修辞上的强调”[1]。

我们可以把四个例子中的连词“即使”都删去,同原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句子的意义不变,只是失去了强调语气。

带连词“即使”的单句所强调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不过,带有连词“即使”的单句中的让步条件的现实性较弱,事情显得若有若无,似实似虚,难以确定。

一般要在具体的语境间隙中才能确定是否成为事实。

如果脱离具体语境,孤立地看句子,如例(3)的“一口水”、例(4)的“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未实现的假设让步条件。

但是,当我们加上它的上或下句时,情况便不同了:“你喝一点吧,即使一口也好”;“即使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也要过问,你别再拦我了。

”有了具体的上下文,才可以断定让步条件是属实的。

就算=即使。

就算有困难,也不会太大。

就算死也要去。

就是=即使。

为了祖国,我可以献出一切,就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一般和“也”呼应。

就你就送来,我也不要。

尽管=虽然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和他呼应。

尽管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有意见还是要向他提的。

尽管以后变化难测,然而大体的趋势还是可以估计的。

尽管他身体有病,他还是坚持学习。

尽管的功能和即使有点相似,都是要强调一种结果。

尽管前路荆棘丛生,我心依旧如初。

尽管分句是“绿叶”,它的作用在于突出主句的“红花”。

尽管和即使的区别与联系尽管后面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即使后面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不真实的。

如果是真实的,两者可以替换。

反之,不可以替换。

如果=假如=假若=假使=倘若=倘或=倘使=若=若是=要是=如如果不及早治疗,就会变成顽疾。

你如果不信,就亲自去看看吧!如果你有困难,我可以帮助你。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一定去。

如果遇到这种事,你该怎么办?如果我能回到十年前,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学习外语。

假使你同意,我们明天一清早就出发。

如果是一种假设,分为五类,过去的如果、现在的如果、将来的如果、可能实现的如果、不可能实现的如果。

如果我昨天和他一起去,那现在我就在天堂了。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就飞离站这里。

如果我去北京,我肯定回去找你。

如果我考上北大,我就给你一万元。

如果我有三条脚,我就给你一条。

只要1、动词。

只是要,无其他=only。

我只要你回来。

我要的只是一个温暖的家。

我只要温暖的家。

2、连词。

只要大家鼓足劲(充足条件),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凡是总经理要办的事,假如别人办不到,只要找梅佐贤(必要条件,不可缺少),没有一件不(=都、=便、就)能完成的。

只要大家鼓足干劲,什么困难也能克服。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只要经常和“就、也、都、便”呼应,表示充足的或必要的条件,后半句是这个充足条件产生的效果。

不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不论困难有多大,他都不气馁。

他不论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论语文、数学还是外语,他的成绩都相当好。

不管=不论不管远不远,他都不去。

不管困难多大,我们也要克服。

除非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除非修个水库,才能更好地解决灌溉问题。

只有表示唯一条件,下文常用才、方。

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不过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病人精神还不错,只是胃口不大好。

只是(副词、连词)=不过。

但是。

口气较轻。

本来预备今天拍摄外景,只是天还没有晴,不能拍摄。

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用在后半句开头,表示转折。

常用却、竟、还、倒。

我刚要出门,不料下起了雨。

何=岂表示反问语气。

何必何不何曾何尝何妨何苦、岂但岂敢岂止岂有此理。

做副词的居多。

不但=不仅=不独用在表示递进的复句的上半句,下半句里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不但以身作则,而且乐于助人。

这条生产线不但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增加新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