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传统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60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传统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60


法即法度,也是规范。这样的规范既要符合材料的自 然特质,也要符合工艺技术的制作规律。
规范是传统手工艺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艺技术规程, 亦为某一类或某一种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功能要求指标。
没有技那有艺。
——苏州刺绣大师 李娥英
直的要直,平的要平,弯的要顺。 ---台湾家具工艺大师叶泰钦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 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
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所生,特物得一气之偏; 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 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 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
---《本草问答评注·药理》
上(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 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 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 之务,其能遍知乎!”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手段(技艺)
所施用的手段(技艺)体现了中国人心 手合一的能力以及由技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相 关知识
手段是指在处置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工艺技术及其规范。
百工从事者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 以绳,衡以水,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 法。
---吴毓江《墨子校注·法仪第四 》
圆 木 作 工 具
墨斗
得心应手
• 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
——《庄子·天道》
形态(结构与造型和装饰)
被改变了的形态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审美理想和精神世界 的相关知识
形态是指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由形态所体现的中 国人的智慧以及审美理想和精神世界的观念知识,是通过结构与 造型和装饰等的范式与规则来实施的。
——《左传》
传统手工艺
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 (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
材料(天然的或人造的) ▽
手段(工艺) ▽
形态(造型与装饰)
长期以来,为了方便传承和传播,人们将与之相关的专门知识转化为 具体的制作工艺和器物使用的范式、程序、口诀以及故事等,并通过 传统手工艺的父子、师徒、作坊和社会生活等的途径进行传承和传播。
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 皆以功以法,故良工利其器。
材料
对材料的把握成就了中国人对自然界事物的 物理与物性之认识的相关知识
物理是指自然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外形、比重、品 相、色泽和结构、强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油率 等。因此,在选择和利用材料时,需要重点考虑外形、 比重、品相、色泽等因素;而在加工或合成某种材料时, 则需要重点考虑结构、强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 油率等因素。
新石器时代·石镞
旧石器时代·单刃刮削器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源自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早期的手工艺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物理形态。 在对自然物的加工过程中,人们造型的能力得到提高,对自然物的质地和“形”也开始有了初步的
认识,虽然是从功能的方面去考虑的,其中也包含了审美的因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麤 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 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宋] 朱熹《诗·集传》
工具是实施工艺技术的重要因素,是在人类的劳动 过程中产生并得以发展起来的。
工械技巧,物究其极。
---晋·陈寿撰《三国志·蜀书》
在一些专业操作性较强的行业,均备有功能齐全的各种类型专业 工具,而与之相配套的工艺技术及其规范在操作时则更为严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手无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传统手工艺之本体所体现和依托的知识体系 之性质,是由其特质和传统所决定的。

人手上有29块骨头,这些骨头由123条韧带联在一起,由 35条强劲的肌肉来牵引,而控制这些肌肉的是48条神经。滋养 整个手掌的是30多条动脉以及数量众多的小血管。人的手指经 过训练是十分灵敏的,可以感觉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动。

传工 艺
统 与
之 相 关 的 知 识 体 系
中国的知识体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体 系,如中国历史上的“三坟五典” 以及各种“书之竹帛,镂 于金石,琢于槃盂” 和后来的书籍文献等的用文字记录的登 堂入室的知识;一类是通过行为方式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 播和传授的知识,如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和专门知识。
---吴毓江撰《墨子校注·法仪第四》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的进程中,与竹、木、柳、藤、草、棉、 革、漆、土、陶、瓷、金、银、铜、铁、锡等材质相适应的雕、 镂、刻、削、染、缝、绘、髹、铸、琢、磨等各种工艺之规范的 形成之历程亦大体如此。
在石器时代之初,人们偶尔发现破碎的砾石边缘切割东西比 较省力,于是,便开始用石头击打石头使之破碎,由此发展成打、 砸、敲、磨、钻等加工方法。后来,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 逐渐对各种石料的性质有了认识,找出了各种石料的处置方法, 制造出了可以用来进行刮削、锤击、砍劈、锥刺等不同形态的石 制工具。同时又将处置石料的方法移植到其他的材料上,有目的 地对兽骨和木、竹、籐等材料进行刮削、打磨,从而创造出具有 不同功能的骨制、木制器具。

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引伸之凡善其事曰工。 凡工之属皆从工。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工盖器物之名也。
—— 民国·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

种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犹才也。
——《礼记·礼运·注》
艺谓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天官·宫正·注》
文也。
物性来自人对于各类材料的感觉经验之综合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 ---《南华真经注疏·内篇》
温凉寒热,物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
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
对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的材料选择与功能配置的要求,也需 要考虑健康方面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