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这种比较鉴赏题, 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 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 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 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表 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问题】这两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思想 感情都相同,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 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护诗通过同日同地同景 的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 的惆怅,曲尽其妙地表达出来。欧阳修写“去年”“今年 夜花、柳、灯、月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将物是人 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相当动人。
第三种类型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 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 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用事、借古喻今等 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 相生、动静结合等;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 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 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二要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第一种类型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 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 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 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 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 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 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 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 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 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 宫殿荒凉。
【解析】吴融的《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 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 于人民的苦难。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 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 寄以慰藉的好诗。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 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 “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 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心与物融,情 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皎洁无暇的月亮,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 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 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 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 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 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 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 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典例1】(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 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典例2】(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 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 意?请作简要说明。
【问题】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 “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 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 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 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 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 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 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 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 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王昌龄诗中的“愁 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典例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 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第二种类型 语言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 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 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 挫,或悲壮慷慨等。
【典例1】(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 回答问题。(5分)
【典例2】(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 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 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
【典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解析】(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 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 “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 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问题】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的形象.并分 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 的感情。
【参考答案】两首诗中的都是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的采莲 少女。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 的少女羞涩、纯真,感情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 悦、惊喜之情。 【解析】王诗应从映衬的角度来理解人物形象。王诗没有 从正面来描写采莲少女,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 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但闻歌声来烘托少女的美丽,很 好的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采莲少女的快乐与青春的活力。白诗应 着重分析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采莲女遇到一个小伙子,正 要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地低头微笑,一不小心,头上 的碧玉簪落入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动作精心刻画, 一个含羞带笑的采莲少女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典例1】(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 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 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崔诗的前两句叙述“去年今日”的美好,后两句 述景在人去的遗憾。欧诗的前四句叙述“去年元夜”两情 悦的美好,后四句叙述“今年元夜’昔人不再的孤独和伤
第四种类型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理解思想、把握感情,前提是读懂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 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 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 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 就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感情。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 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还有以景结句, 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