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求职心理准备

求职心理准备


最后,要提醒津津,作为刚毕业的学生,你 要学会珍惜自己找到的工作。毕业不到半年,津 津换了三份工作。这样的跳槽频率会让企业心生 疑问:“你能在我们公司待多久?”更何况,会 计是一份讲究年资的工作,大有“越老越值钱” 的特点。建议津津尽早踏实下来,认真积累经验。
四、求职心理调适方法
客观认识自我 保持良好心态 恰当的心理训练 增强自身竞争力 转变就业观念
案例一
眼力与眼光
进公司后才发现岗位的主要任务是打字、数 据输入,这样的任务,一般中专生就可以胜任, 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和程序设计等 技能都没有使用的机会。 点评: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规划好自己 的事业发展道路,切莫因面子、薪酬、名气等次 要因素放弃正确的选择,否则只能独自品尝“后 悔的滋味”。
案例一
眼力与眼光
小顾是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开始联系工作时,有 两家公司可以选择,一家是当地有名的房地产公司,试 用期工资1000元,转正后可达1500元;另一家是软件开 发公司,名气不大,公司设在远郊,交通不很方便,试 用期工资800元,转正后可达1000元,如果软件设计被采 纳,可以提成和获得奖金。小顾本想去软件开发公司, 认为这在专业上有很大挑战,但觉得自己老乡同学找到 的工作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而且单位的名声也比较大, 自己去了这样一个小公司,人家会认为自己没本事,于 是进了房地产公司。
来自就业单位
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歧视、性别歧 视和地域歧视,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求职产生巨大的压 力,尤其是性别歧视对于女同学的影响更大。
来自传统观念
一是尽管高等教育已大众化,但精英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上完大学从事待遇优厚、较为稳定的工作被看作天经地 义。二是大学生毕竟经历了激烈竞争才挤进大学校门, 有“人上人”的优越感,这也提高了对工作的苛求。很难 想象大学毕业后还不如家乡在外打工的同龄人待遇好, 因此才有了择业时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苛刻要求。
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拓宽就业门路 就业被人管,创业是管人 就业是加法,创业是乘法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 就业解决民生,创业解决民富
三、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期望值过高 2.过于自负 我一定要进500强企业!否则,其他单位我都不 考虑。”过于自负,择业会遭遇非常大的挑战。 3.盲目攀比 “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差,我怎么能输给他?” 有的学生会这样想,因此一旦晚于别人找到工作, 或者说工作不那么理想,就会悲观,甚至在盲目 攀比中失去自我。同学之间攀比,单位之间徘徊。
2.社会比较
3.心理测验
(二)保持良好心态
1.自我转化法 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其中,以求得心理平衡,保护自己。如 学习一种新知识、新技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利用假 期去旅游等。
2.自我适度宣泄
当挫折情绪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一时难以克服困难化解压力时, 可主动转化为适度的情绪反应,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如向朋 友等信任的人倾诉,或痛哭一场,把痛苦全部宣泄出来;也 可以去打球、爬山、参加大运动量的活动。切忌把不良情绪 强压于心底,忧虑隐藏的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
——青特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在2012年山东理工大学就业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选
对比是一种关系的艺术。没有对比就没有运 动感、方向感、位置感、历史感。我们无时 无刻不是生活在对比之中,善于对比并正确 运用对比的人,易于成为领袖。
眼能看到的地方需要视力,眼看不到的地方 需要眼光
三、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二、求职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树立自信,敢于竞争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可 能在求职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积累自信成本:正确评价自我,心理上准备与“大 锅饭、铁饭碗”传统观念告别。不仅要敢于竞争, 还要善于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 技状态。
二、求职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其实来这家公司工作之前,我就已经做好 了心理准备。这是一家开办初期的小企业,工 作难免是要辛苦些,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下来。 如今看来,坚持到底的代价就是在糟糕的环境 中以糟糕的状态工作。现在,一想到工作,我 就痛苦焦虑,甚至开始讨厌上班这件事。朋友 说我得了上班恐惧症,果真如此吗?
点评:学会珍惜。我们认为津津可能有抑郁症的倾向。 此外,她还对自己的职业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一)客观认识自我
1.自我评价
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最适合 干什么工作,自身优势和劣势等等。 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 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其次,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 态度来认识自己;再次,通过对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 的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 通过心理测验来认识自己。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智力测 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
(二)保持良好心态
3.自我慰藉法
自我安慰法,实质上是自我辩解。择业中遇到困难和 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状况时,要说服自 己,适当让步,“退一步海阔天空”,将不成功归因 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 这样,就能缓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观失望等不良 情绪,重新找回自信,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
北森朗途大学生职业性格动力测评
如何对待测评结果
测评在于帮你拓展思路,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但并不 意味着你就是报告中的“那样”,你有更丰富的方面有 待挖掘。 报告中描述的是你的性格倾向和做事的动力状况,而不 是你的知识、经验、技巧。 性格与动力特点没有“好”与“差”之分,只是与工作 环境适合不适合,因此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凸显其不同 的优缺点。
(三)恰当的心理训练
3.“心理剧”或“角色扮演法”
由教师在课堂上布臵,学生课后准备,然后在课堂 上表演求职的场景。可以一对一地扮演求职者与招 聘者,也可以由五六人同时组成求职者或招聘者。 根据假定的情节进行训练,这种方法可以克服求职 者自卑、胆怯、焦虑、紧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纠 正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如仪表、礼节、 姿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的视角给大学生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有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好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 将自己在五年之内的选择做出规划。 二是在选择企业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热门专业表现好的 毕业生,千万不要两眼只盯着企业提供的薪酬福利待遇, 要看企业给你提供的舞台有多大?能不能使你学有所用? 能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现? 三是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 力、沟通协调能力,面试与笔试时考察的主要是能力方面 的问题。
津津:我是一个从会计专业毕业不久的女孩子,但 从今年4月至今(半年),我已换了两份工作。换第 一份工作是因为我看不到发展机会,换第二份工作是 因为公司离家太远。对眼下这第三份工作,我依然不 满意。 在我看来,会计工作要有一个安静的办公环境。 但我现在的办公室是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小仓库,工 作时间常有人来打扰,隔壁冷库24小时不停转的机器 也让我饱尝噪音之苦。在里面待一上午,我就会头痛 难忍,根本无心工作。
当津津发现工作条件低于自己的期望时,工作兴趣和 动力下降了,工作效率也不高,只是敷衍、将就。这就 是抑郁症的表现。津津所在的是一家新开办的小企业, 工作条件难免艰苦,也许老板的办公环境也不甚理想。 津津不该对这些期望过高。如果津津很在意工作环境, 只好再觅新职。在津津看来,会计理应有明亮、安静的 办公室,但实则不然。在任何企业,财务室都是人来人 往的。看得出,津津缺乏对专业、职位的清晰认识。
第三讲 求职心理准备
北森朗途大学生职业性格动力测评
/ 账号激活—学号—姓名—填写内容—答题—出测评结果。
(备注:去掉学号首位的“0”)

注意事项: 安静的环境,状态平稳 回答问题时要依据你的实际情形来答题,不是按照理想的样子回答。 阅读一下每个纬度的另一个方面,看是否更适合自己。 观察自己,并询问周围的朋友、同学、老师、了解他们热何看待你。
(三)恰当的心理训练
1.模拟面试法
根据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的形式,教师组织学生进 行模拟求职的一种实践活动。一般经过模拟面试的毕 业生,在真正求职时能表现出较稳定的心理素质,通 常不容易发生怯场之类和临场发挥不好的现象。
2.社会实践法
通过毕业实习、到企业参观访问、参加社会服务等多 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 状况,减少猜测误解,完成就业前的必要训练
(四)增强自身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把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与个人命运有 机结合起来。 其次,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生理满足和 心理愉悦的关系。
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成就于世间,不是把自己装 点好就万事大吉,把储存的光亮发散出去,才能 真正保有这份光亮。 直白地讲,只有把兴趣发展成为事业,才能真正 保有这种爱好;只有把自身融入社会,并有所建 树,才能拥有真正的充实和快乐。这种充实和快 乐所带来的,才是不担心、不犹豫、不彷徨的坚 持。不然,一时的惬意总会遇到现实的阻障,内 心精神追求也就失去了活力和营养。
(二)保持良好心态
4.快速心理按摩
轻松音乐: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比如古典钢琴曲或者其 他一些节奏舒缓的新歌等,都可以让你更加平静、放松。 短途散步:十几分钟的一次短途散步有助于吸入更多的 氧气,提高你的兴致和情绪,一扫压力带来的阴霾。
开怀一笑:想点儿让你开心一笑的事情或者笑话。笑不 但可以降血压,还可以在血液里产生一种让你感觉安宁 的物质。
4.妒忌 凭什么他就进了这家单位! 5.高不成低不就 我才不去干这种工作呢! 6.焦虑 7.沮丧
三、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8.自责自伤
我真没用,真没用……全搞砸了!
9.主动缴械,未战先败
想也不用想,他们不可能要我们这种学校的学生
10.过度依赖
等爸爸妈妈想办法吧,自己折腾不出什么名堂
案例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