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
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和时间上继起。
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有两个:资本周转
时间和生产资本构成。
马克思对资本社会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
深入分析,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规律,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 对抗性矛盾。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
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做社会总价值,
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c)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 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 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 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 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称作 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 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 化的价值资本构成。通常用c:v 表示。


相对剩余人口。
相对剩余人口的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
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 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的历史过程。 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 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
圈地运动
资本的原始积累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 行 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 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 要方式。马克思:“资 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 脏的东西。”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 动创造的。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可以分 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 泉。
可变资本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 和可变资本相比,用数学式表示为: m′=m/v(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 资本。)
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型工厂
2.深化对科技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 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 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 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 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 对立统一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 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 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 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 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 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 剥削制度,不同之处在于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方式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劳 动者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 系,以资本家占有雇佣工 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 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古代埃及、希腊奴隶制经济
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语个人 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 重复进行的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
的剩余价值后并不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 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再 生产。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
有工人是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 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 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 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 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
大卫·李嘉图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的认识
时代背景
在21世纪的现代,面对新
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的认识,有所创 新和前进: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 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 出新的界定。
德国柏林的 马克思―恩格斯广场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 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 普通商品的特点。 (1)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 价值; ⑵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 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 支出的费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 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 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 料所有制。
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
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四)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
过程中,首先详尽地分析了 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 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 循环周转规律。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与
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
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 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 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 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 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 是马克思的诞生地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 义的问题。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经济意 义上的所有制就是直接生产过 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 系。
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章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 原则来决定的。所有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为 一种排他性权利。
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 值的差额。
工业革命时期 繁荣的生产景象
无人工厂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
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或称为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分到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 工场手工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进一步发展,对上层 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 了强烈要求。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 后半期的英国法国的 资产阶级革命,最终 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

工业革 命时期 工人开 始利用 机器进 行生产
法国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具有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马克思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称为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条约如果不成功,摔坏的 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

(Ⅰ)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 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 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 领域。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
工资和计件工资。
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
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 本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 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利润率的平均化。 在利润率的平均化过
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 均利润率。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 件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 分工的出现;
自耕自足不是商品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 不同的所有者。
买卖成交才是商品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 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 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 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 消耗。
工人 争取 缩减 工作 日的 斗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日包括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
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 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 时间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 法
19世纪 初英格 兰一家 纱厂的 女工和 童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