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 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 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 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 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 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 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 展。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 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 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 发生主要是商品生产技术的对比,优胜劣汰,以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表现形 式是市场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仅由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 间体现,这种说法是古典经济学的理念;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念的话,则是供给与需求 决定商品的价格;供给取决于劳动等客观因素,而需求取决于效用等主观因素。其优胜劣 汰、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论在私有制社会还是在公有制社会,只要有商品经济,都发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
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在自然经济下, 社会由许多分散的、单一的经济单位(如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 村杜、封建领地等)所组成,每个经济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 采翻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自然经济 生产力水平低下,排斥社会分工,生产规模狭小。可见,自然经济 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发 展的历史进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 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 济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本节要点总结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价值论及意义
资本原始积累 剩余价值论及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调节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 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 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 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 家更有效。 刺激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 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筛子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 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 [2]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 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 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②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和决定: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时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和决定: ①对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反之,则越少; 劳动生产率与这一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②对商品价值总量的决定和影响:无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总量 不变; ③对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单位商品 的价值量与这一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 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 它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 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 率成反比。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谢谢观赏
——17级工造一班李威
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两个 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是商品经济的高级或发达形态。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 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 因此,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 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出发点。
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 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 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交换原则 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 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 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 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 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 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 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 持续下去的。
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 历史条件下,作为自能经济的对立物而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
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 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完出会百使条 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雷社会 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经济单位。 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需要,就要求互 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 交换产品的要求。 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最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 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 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 则进行交换。在货币出现以 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 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价 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 也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应该 与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 一客观要求,作为不以人们 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支 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运动,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 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刺激着 商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决定 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