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阅读习题和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阅读习题和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阅读习题和答案(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答: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答: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答: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答: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答:7.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

答:。

答案:1.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2.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3.“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6.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7.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念:②但:9.“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10.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喻体是,相似点是。

11.《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①“闲人”之“少”实为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答:。

答案:8.①想到,考虑②只,只是 9.B 10.院中月光积水空明(澄澈清明) 11.①淡泊名利、流连自然。

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 (意近即可)(三)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2.用“|”线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13.联系上下文,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14.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我”时,我的心理活动是:1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6.请到图书馆查阅《山海经》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它?答案:12.①|②③④⑤|⑥ 13.“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的打动了 14.由震惊到敬意,对阿长说的话有创意即可 15.“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16.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四)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7.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18.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

表现了老王19.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20.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害怕” 表现了作者21.请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个类似的人物描写的句子。

答案:17.老王带病给“我”送香油、鸡蛋 18.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表现老王那骨瘦如柴、身体虚弱、病得奄奄一息的样子 19.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20.老王的虚弱的身体禁不住生活的压力善良 21.可以从《故乡》《我的叔于勒》》《卖蟹》等课文中查阅(五)[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

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

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

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

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

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

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

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

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

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

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桥宽约8米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A、①表示估计②表示程度B、①表示限制②表示程度C、①表示程度②表示限制D、①表示限制②表示估计23、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4、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

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25、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

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26、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较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回答16—20题。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特点,这才是可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丙】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

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

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渐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27、三段文字都写到“树”,但各有不同的特点,如甲文所写的树木特征是“高低错落,充满画意”。

请从乙丙两文中选择有关词语,概括树木的不同特征。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