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古文翻译

医古文翻译

《扁鹊传》译文扁鹊是勃海郡郑人,姓秦,名叫越人。

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人。

馆客长桑君常来住宿,扁鹊特别觉得他不平凡,常常很恭敬地接待他。

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一般的人。

来往十多年,长桑君才叫扁鹊来私下交谈,悄悄地告诉扁鹊说:“我有秘方,我年纪老了,想传给你,请你不要泄露。

”扁鹊恭敬地答道:“好的。

”长桑君就拿出他藏在怀中的药给扁鹊,说:“您用天上降下的露水来服用这种药物,三十天就会洞察异物了。

”于是拿出他的秘方全部交给了扁鹊,突然不见了,他大概不是一般的人啊!扁鹊就按照他的话服药三十天,视力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

凭这种能力来诊视疾病,完全能见到五藏病症的所在,只是用诊脉作为名义罢了。

行医有时在齐国,有时在赵国。

在赵国的时候名叫扁鹊。

在晋昭公的时候,众大夫的势力强大而国君宗族的势力弱小。

赵简子职掌管领大夫,独揽国家政事。

有一次简子病了,五天不省人事,大夫们都很害怕,于是叫来扁鹊。

扁鹊进来,看了简子的病情,就出来了。

家臣董安于就向扁鹊询问简子的病情,扁鹊说:“血脉正常,你惊怪什么?从前秦穆公曾经患过像这样的病,过了七天才醒。

现在你主君的病跟他相同,不出三天一定病愈。

”过了两天半,简子醒了。

从那以后,扁鹊来到虢国。

听说虢太子死了,扁鹊就来到虢宫廷的门前,问爱好医学的中庶子说:“太子患什么病,使京城中举行祈祷活动超过了其他事情?”中庶子说:“太子患血气运行不正常的病,气血错乱不能够疏泄,突然在体表发作,就造成了体内的病变。

由于体内正气不能制止住邪气,邪气蓄积就不能散发,因此正气虚而邪气实,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问道:“他死了多长时间?”中庶子说:“鸡鸣至现在。

”扁鹊说:“收殓了吗?”回答说:“没有,他死了还没有半天。

”扁鹊又说:“请您进去禀告,就说我是齐国勃海秦越人,家住郑县,不曾仰望过国君的尊颜,也不曾到他面前拜见侍奉过。

听说太子不幸地死了,我能使他活过来。

”中庶子说:“先生该不会哄骗我吧!根据什么说太子能活呢?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名医俞跗,治病不用汤药、酒剂、镵针、石针、导引、按摩、药物热敷等方法,只要一诊察就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就顺着五脏的腧穴,割开肌皮,疏通脉络,连结损伤的筋腱,按治髓脑,触动膏肓,疏理膈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练精气,改变容貌气色。

先生的方术能像这样,太子就能活了;不能像这样,想要使他活过来,简直不可以用来告诉刚会发笑的婴儿!”过了好一会儿,扁鹊仰头向天叹息说:“您所说的医术,就像用竹管窥看天空,从缝隙里看花纹。

我秦越人的治疗方法,不必等到切脉搏、望面色、听声音、审察病人的形态,就能说出病所在的部位。

知道病人外表的证候,就能推知内部的病机;诊察到内部的病机,我就能推知外表的病证。

如病的反应表现在身体的外表,那么,只要是千里之内的病人,我就能判断出他内部的病变来。

我诊断疾病的方法很多,不必跟你具体细说。

您认为我的话不可信,就进去试试诊视一下太子,就会知道他耳内有鸣响,鼻翼在扇动,顺着两股,一直摸到阴部,应当还是温着的!”中庶子听了扁鹊的话,惊讶得眼睛呆呆地瞪着眨也不能眨,舌头在嘴里悬翘着却放不下来,就进去把扁鹊的话报告给虢君。

虢君听到这番话,非常惊讶,就从宫内走出来,到宫庭的中门会见扁鹊,说:“我听说您崇高的德行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而还不曾在您面前拜见过。

先生来到小国,幸亏您来救助我的儿子,使偏远之国寡德的我幸运得很,有先生,我的儿子就能活,没有先生,就要弃置沟壑,永远地不能回生了。

”话没说完,就抽噎地哭泣起来,伤心得气满郁结,精神恍惚,长时间地流泪不止,泪珠滚动,挂在睫毛上,悲痛得不能控制自己,面容神色都改变了。

扁鹊说:“要说您太子的病,就是人们所说的假死证。

太子并没有死呀。

”扁鹊就让徒弟子阳在磨刀石上磨针,用来针刺百会穴。

一会儿,太子苏醒了。

又让徒弟子豹准备能使药气进入1/2体内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剂调和起来煎煮,用来交替地热敷两胁下。

太子起身坐起来了。

再进一步调适阴阳之气,使之归于平衡,仅服药二十天就恢复了健康。

所以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使死人复活。

扁鹊说:“我秦越人并非能使死人复生,这种病是本来应当能活的,我不过使他康复罢了。

扁鹊来到齐国,齐桓侯把他当作客人款待。

扁鹊入朝,见到齐桓侯,说道:“您有病邪在肌肤之间,如不治疗将会加深。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退出后,桓侯对身边的近臣说:“医生贪图财利,想拿没病的人当作病人治疗,用来诳作自己的功劳。

”五天后,扁鹊又去见齐桓侯,说:“您有病邪在血脉里,不治疗恐怕会加深。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退出去了,桓侯不高兴。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拜见桓侯,说:“您有病邪在肠胃里,不治疗将会加深。

”桓侯没有理睬。

扁鹊又退出去了,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来拜见,远远地看见齐桓侯就转身躲避而跑掉了。

桓侯派人去问他转身就跑的原因。

扁鹊说:“病邪停留在肌肤之间,是汤药和热敷的效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病邪在血脉,是针石的效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病邪在肠胃,是酒剂的效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病邪在骨髓,即使主管生命的神,也不能对它怎么样了!现今病邪在骨髓,我因此不再请求给他治疗了。

”又过了五天后,桓侯身体患重病,派人去叫扁鹊,扁鹊已逃去。

桓侯就死了。

假使有见识的人能预先知道尚未显露症状的疾病,让高明的医生及早进行治疗,那么病就可以治好,身体就可以存活了。

一般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病多;然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所以对于疾病有六种情况不能治愈:骄横放纵,不讲道理,是第一种不能治愈的情况;轻视身体,注重钱财,是第二种不能治愈的情况;穿衣吃饭不能调节,生活无规律,是第三种不能治愈的情况;血气混乱,脏腑精气不和,失去正常功能,是第四种不能治愈的情况;形体瘦弱,不能服药,是第五种不能治愈的情况;相信巫术,不信医学,是第六种不能治愈的情况。

病人有这些情况之中的一种就很难治疗了。

扁鹊的名声传遍天下。

来到邯郸,听说那里的人尊重妇女,就做妇科医生;来到洛阳,听说洛阳人尊重老年人,就当专治老年病的耳目痹医生;来到咸阳,听说秦国人爱小孩就当小儿科医生:他随着各地习俗而改变自己的行医科别。

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派人刺杀了他。

直到现在,天下谈论脉学的人,都是遵从扁鹊的理论方法。

丹溪翁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

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竹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

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

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

”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

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现在的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

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但我家乡的众多先生中缺少能够通晓它们的人。

”于是就打点行装外出旅游求学,寻求别的师傅并请教他们。

便渡过了了钱塘江,走到了吴中,从宛陵出来,到了南徐,左后抵达建业,都没能遇到理想的师傅。

等回到杭州,忽然有人把他同一郡的罗先生介绍给他。

罗先生名叫知悌。

字子敬,世人称他为太无先生,是宋理宗时的一名进侍,精通医学,得到了金朝刘完素第二代传人的真传,并且兼通张从正、李杲二家的学说。

然而心胸狭窄得很,依仗才能、厌恶侍奉他人,世人也都很难合乎他的心意。

丹溪翁去拜见他,先后往返多次,罗知悌都不跟他见面。

不久求见更加诚恳了,罗知悌才接见了他:“一见面就说你不就是朱彦修吗?!其时丹溪翁的医术已有一定的名声,所以罗知悌知道他。

丹溪翁受到接见之后,就面朝北变形在白纸历来正式拜罗为师,接受他的教诲。

罗知悌遇到了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李杲,张从正三人所有的书都传给了他,并给他阐发三家学说的要领,不过都一概取决于医经的是非,而且说:“完全舍弃你原来学过的医术!因为他们不是正道的东西。

”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

过了不久,就全部长吴了他的学说而后回去了。

丹溪翁家乡拘泥于陈师文、裴宗元的学说的众医们,听了丹溪翁的言谈,立即大表惊怪,既嘲笑他,又排斥他,只有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就要痊愈了吧!”许文懿得了半身不遂的病,医生不能治愈已有十多年了,丹溪翁用从罗知悌那里学来到的医术治疗他,效果非常之好。

由此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们,才都心服口服。

几年之内,声望很快显扬了开来。

丹溪翁并不自我满足,进一步又把刘完素、李杲合掌从正三家的学说加以推论发展。

认为刘完素和张从正的学说,其中论述造成脏腑气机病变的因素有君火、相火、风、湿、燥、寒这六种,而由于湿、热与相火三气导致患病又是最多的,于是就用推陈出新的泻火法治疗疾病,这的确是高出前代医生了。

然而事实还有阴精不足、相火易于妄动,或者阴阳两虚,湿热自行旺盛的情况,又应斟酌着慎用泻火之法;认为李杲所论饮食劳倦导致内伤脾胃、那么脾胃阳气就不能升发、连及心肺阳气也都会陷入中焦,因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子治疗它们的学说,这也是前人所没有的东西。

然而在北方,天不够高,在东南方,地不够厚。

天属阳,地属阴。

西北之人阳气容易不足;东南之人,阴火容易旺盛。

如果不知道这些,而只死守李杲的大法,那么一身之阳气不足的病人固然可以痊愈,但若对阴火旺盛的病人也随之采用李杲之法,我担心会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了。

于是对三家的学说,弃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又用太极之理、《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的有关意义参验它们,用《内经》的理论贯穿起来,来探求其中真谛所在。

而后认为,《内经》中所论“火”的道理,原来跟太极一动就产生阳气、各具特性的五行互有感应就会运动并产生变化的学说有着相合之处;《内经》中所论引颈容易受损而不足的道理,原又跟《礼记》中所说的养阴之意相同,于是撰写了《相火论》和《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两篇文章,来阐发他的观点。

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出名了。

各地因病来请他的人,于是就从四面八方的路上络绎不绝的来到他家,丹溪翁全都应请,前往治病。

他治的病人共有多少、疾病的情况怎样、用了什么良方、服了什么药而痊愈了,从以前到现在,灵验的是哪些人、是哪个县哪个乡里、病人的名字是什么,都能从见闻中得知,明明白白,可以记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