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汇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汇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2.四大文明古国的社会阶级4.《汉谟拉比法典》地位: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实质(性质):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统治的工具。

5.印度种姓制度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列举四大文明古国中对现在还有直接影响的成就 (1)古埃及的太阳历;(2)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3)古印度人发明的通用计数法(4)古埃及的几何学、解剖学,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形等面积,推算圆周率为3.16; (5)古印度的佛教 (6)古代中国的文字 8.古代印度的佛教1)佛教产生的时间:前6世纪2)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佛陀,佛,释迦牟尼) 3)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

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盛一时,向外传播。

5)北传经中亚到中国内地,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传佛教(印度——中亚——东亚) 南传到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南传佛教(印度——东南亚) 6)宗教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①宗教倡导的宽容、慈善、诚信、尊重生命等观念对于社会道德改善和提高,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②宗教的负面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过度的信仰可能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的产生,有害于社会等。

7)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西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1.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

2.分封制和宗法制3.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规范贵族的身份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1.百家争鸣1)争论核心:如何治理国家2)百家争鸣各流派及主张3)百家争鸣的影响⑴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的主张:(思想)(1)政治主张:①提出了“仁”的学说。

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要“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②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2)教育思想:①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②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③提倡“学思结合”,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1)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3)“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4)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1)孔子的教育实践:广开私学,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

(2)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5.现代社会的一些做法体现了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1)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现代社会提倡“廉政、廉洁、自律”体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准则(3)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老子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的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4)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体现了墨子“非攻”思想(5)团结友善体现了墨子“兼爱”思想(6)依法治国体现了韩非子“法治”思想(7)以德治国体现了孔子“以德教化”人民的思想(8)以人为本体现了孔子: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的思想;孟子: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以及“民贵”“君轻”的思想;老子: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的思想。

6.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7.约公元前1600年前后,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记熟书P11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8.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9.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

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10.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11.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

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2.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

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1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14.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

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15.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16.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

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17.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a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建立县制。

意义: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秦国通过变法,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

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城邦时代-----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表。

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制:(1)极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时期。

(2)主要形式: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陶片放逐法,保护民主制度;③官员抽签产生。

(3)评价:两面性,具有专制统治所没有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但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权利。

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文化融合方面的贡献:亚历山大帝国虽然短暂,但它是希腊城邦制度的终结者,又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促进者。

亚历山大帝国使得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3.罗马文明进程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政府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世纪,罗马取得地中海的霸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建立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为日耳曼人所灭6.为什么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1)“哲学”一词来自希腊语,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故乡。

(2)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

(3)古希腊希罗多德被誉为西方“历史之父”。

(4)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成为现代西方建筑的典范。

(5)《十二表法》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6)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成为近代科学的源头。

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1.封建庄园是欧洲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2.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3.城市的兴起与发展:(1)原因:从11世纪起,经济逐渐恢复,原有城市复苏,新兴城市不断涌现;许多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斗阵方式,最终赢得了自治权,同时城市居民也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2)典型代表:巴黎和伦敦成为政治、经济、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3)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4.行会是城市中手工业者成立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它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的侵犯,行会的代表还可以通过选举进入市政会。

5.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教会“君权神授”维护国王地位的合法性;国王通过物质、军事力量维护教会的权威。

两者相互利用,借助对方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

6.什一税的作用:可以凭借经济实力,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

7.教会通过哪些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谁反对基督教神学,谁就要受到教会的打击迫害;教会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阅读《圣经》,宣传教义,将基督教的影响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1.为什么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顺应了历史的潮流?(1)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是阿拉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穆罕默德阅历广泛,熟悉犹太教、基督教和半岛的原始宗教,这是他创立宗教的前提条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顺应了阿拉伯半岛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3)公元6世纪的前后,面对急剧恶化的社会经济形势,阿拉伯各阶层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创立统一国家。

伊斯兰教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统一发挥的作用。

(1)伊斯兰教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宗教,适应了统一的需要;(2)《古兰经》对国家建立后的伊斯兰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产生重要影响;(3)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的过程。

3.世界三大宗教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突出特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融合精神。

一方面,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

另一方面,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又能成为三洲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5.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8世纪,阿拉伯帝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