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改革百花齐放,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课改无疑是触接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频繁的话题了。

而新课改的热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这一论题便成了我们当前课堂教学的焦点。

本文就在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悟,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1.什么是自主学习1.1.“自主”释义顾名思义,自主就是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

前苏联学者伊•谢•科恩认为:“自主有两个尺度。

第一个尺度是描述个体的客观状态、社会环境,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以及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

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进取心。

”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1.2.自主学习的界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便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自主学习指的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相对应的学习方式。

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然而,在对自主学习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的同时,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

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还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模式。

但无论持何种观点,他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把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交融于一体的。

因为只有在自主学习中重视自主合作,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够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这句深中肯綮的话足显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2.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适应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化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2.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热点。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我们体会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部分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地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2.3.1、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

经过检验,成绩好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2.3.2、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

据我国学者调查研究,在历年“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律性,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他们的自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

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获取的。

”2.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高是课改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体现。

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3.1.创设情境,提供土壤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提供自主学习土壤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体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为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提供适宜的教学土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即可,学生懂的坚决不讲;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学生讲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3.1.2.营造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气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碰撞出思维火花。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展个性。

学生如何才能主动参与质疑?首先,学生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

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三思”:①、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

学生在自学中中若有不明之处,教师再启发、点拔。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②、课堂思考: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我们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答案,千万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的见解,要着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③、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

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

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3.1.3、创设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学习中一旦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

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3.2. 、适时引导,促进发展据专家统计,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时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学生,而是二、三流的成绩。

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成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后天的努力,靠的是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

而这些品质均源自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的学习中磨砺意志,训练思想,增强非智力因素,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3.2.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要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任务。

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同时,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现身说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3.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予反馈、赞扬。

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就此,以下策略供参考:3.2.3.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环节。

a.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环节。

b.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应因人而异,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课文是由老师翻译,还是学生自己翻译?可让学生来选择,如果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那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适时地加以点拨即可。

只要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这课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c.引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例如,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六步法”学习法;目前流行的“先学后教”法;新田县的“导、学、教、练”法等等,均可提供给学生做参考。

学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线,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

3.2.3.2教师要善于要把握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学习,往往收到可喜的实效。

学生在合作、互动,互助中取长补短,更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观点和鉴赏他人展示,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积极性,便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3、变换方式,形成能力在新课标的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要使课堂呈现多元化,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