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课程发展规划样本

校本课程发展规划样本

大韩村小学校本课程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我校以”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我的课程我喜欢”为主题,以”让多彩的课堂伴随孩子的童年,让美丽的校园成为孩子的舞台”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了十年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在未来三年,我们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经过课程
让每一个学生在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向前迈进一大步。

二、总体目标
1.大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存的校本课程体系。

2.调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
的需要,努力开设能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多样化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为最好的自己上向前迈出一大步。

3.梳理提升现有校本课程,打造生存教育文化等特色校本课程,争取推出两至三个品牌校本课程,让其为特色精品校本课程。

三、课程原则
1、主体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够与专家合作,但不是由专家编教材、教师教教材。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专家、校长、其它同事、
学生、家长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3、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

要开发什么课
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她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4、选择性: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

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
趣和经验。

5、开放性: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充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6、灵活性:采用自编、选编教材,但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贴近时代,社会与学生实际,防止过分知识化、概念化,体现有效性、适应性、趣味性、可学性、现
实性和实用性要求。

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过程。

教师不但应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应该拥有相应的理论和技能。

因此,校本课程
开发应根据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及时间、才力、物力、人力等投入来衡量,采用筛选、改编已有课程或编制全新校本课程的三种方式。

根据教育对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办学条件等,采
取相应的课程模式,本学期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始阶段,计划按照环境分析一一课程目标设置一一课程组织一一课程实施一一课程评价五个阶段进行开发。

这五个阶段能够循环重复,周而复始,必要时,也能够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课程开发。

五、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阶段目标:
1、依据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2、根据学校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探索校本课程更有效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持条件等,重构校本课程总体框架。

3、制定《校本课程方案》等指导性文件。

实施步骤:
1、建立机构。

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

2、需要评估。

采用问卷调查,邀请专家、教师、学生谈等
方式,对学生的需求、兴趣、我校的教育资源、办学特色、办
学宗旨、育人目标、校本课程的总体框架等进行调查分析,确立
课程目标和总体框架。

3、校本课程的申报与评审。

教师自主申报校本课程,撰写申报表,编写《课程纲要》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开发研究小组
依据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学校、社区的教育资源是否能够
支撑该课程等条件,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并做出评价意见。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
阶段目标:
1、丰富课程资源,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推动校本课程特色化、本土化。

2、学生形成自主意识、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能力,环保等社会意识进一步增强,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为学生的特色发展和个性张扬构筑广阔平台。

3、教师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拓展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实施步骤:
1、开发学校的有利资源与我校校本课程整合,形成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教师改进各自的课程纲要、计划,撰写课程教学计划教
案,设计学生活动手册,组织校本课程实施。

3、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做好校本课程的保障工作。

4、校本课程领导、开发、研究、管理机构进行课程内容、活动
方式、评价方式等研究,加强校本课程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5、每年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加强资料收集、整理、建档、经验的总结,编写教材,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确立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正式确立。

2、校本课程的实施,以教师对校本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内化为
重要保证。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各阶段,都必须加强教师对校本课程理论的学习和课程开发技术的指导。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化”的模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同时强调做小学,加强教师的”
行动研究”和合作意识,做到研训一体化。

六、课程评价
根据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采
用多样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运用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依据《校本课程方案》和《课程纲
要》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教师和课程进行评价。

采用自评、互评、总评的形式进行,学生评价体现三大目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参与、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突
出正面、激励和关怀;教师评价体现知识、能力、态度和教学
效果的评定,突出人文关怀和评价的反馈、矫正功能。

设计评价工具和确立评价方法。

评价工具主要采用学生活动手册和
阶段评价表。

学生活动手册记录学生参与式分数,根据学生发展变化的大小予以评价,重视过程的体验和提高。

教师的评价主要经过常规考察、课程档案检查、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定向、积极的评价。

发挥评价的矫正反馈功能,明确促进教师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七、课程管理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历躬行。

成立以韩斌校长为领导的
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开发研究小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委
员会等领导机构,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良性运行。

校领导带头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做好示范。

2、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秩序。

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由校长负责学校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同时做好监控工作;教导处根据各类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教师认真进行教学,撰写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案例,及时总结反思;校长办公室及时整理,保存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及取得的成绩证明。

学校每学期召开学校课程研讨会、教学观摩会,交流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

”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组”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了解具体情况,召开分析会,总结经验。

”学校课程评估工作组”随机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活动进程,每学期结束对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3、进一步拓宽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
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制各种教学设备,对现有对现有教育资源整理充实,妥善安排,统一调配。

4、时间上的保证。

八、学校课程保障措施
(1)奖励制度。

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的态度、能力以及实施效果对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

(2)
教研制度。

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分学科的教研活动
,研讨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质量监测制度。

教导处根据教学流程管理的要求对课程
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提出意见或建议,确保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4)队伍保障。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挖掘教师的课程开发潜能;实施竞聘上岗原则,愿者上,能者上,有志者上;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深刻领会课程精神内涵。

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课程实施的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进行课题研究。

十、资料收集、整理(作品收集)
教导处负责学校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

各开发教师负责学生作品的收集、整理,并上交教导处建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