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话”三种不同形式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 教学设计

“对话”三种不同形式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 教学设计

“对话”三种不同形式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
——《小摄影师》微课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观察目标:观察本课人物对话句子标点符号的特点。

知识目标:学会“对话”三种不同形式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

二、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小摄影师》中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们之间的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展开的呢?(对话)
二)、新课呈现:
(一)默读课文,划出小男孩和高尔基、高尔基和秘书之间的对话的句子。

全体交流。

(二)仔细观察这些句子,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1、小组合作。

并做好评价。

2、全班交流。

做好评价。

(三)出示:说话人在前面的句子。

1、(1)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2)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4)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5)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2、观察特点并交流。

师小结: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

这种方法是写人物对话最常用的形式。

就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双引号。

(四)出示:说话人在后面的句子。

(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2)“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高尔基说。

(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4)“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2、观察特点并交流。

师小结: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后,说话内容在前。

用这种对话形式,能够强调说话的内容。

先标双引号,在提示语后加句号。

(五)出示:说话人在中间的句子。

1、“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2、观察特点并交流。

师小结: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

这种方法就是先写一句或一段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和人物继续说的话。

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

三)总结口决:口诀记忆法:
提示语在前先加冒号,后加双引号。

提示语在后先加双引号,后画句号。

提示语在中间,前后说话内容都加双引号,提示后加逗号。

(学生记忆)
三、评价设计:
课堂观察
观察是评价人类技巧和行为的基本方式,所有语言信息收集的方法都可以被理解为:在特定情况下,用以了解学生学习行为、态度的具体工具,这里讲的课堂观察主要是检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遵守课堂纪律情况。

方式:教师评价。

鉴于学生数在40人左右的大班额教学,而且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所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目的:课堂活动是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

通过教师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奖励每个小组,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学会不断改进自己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以形成同质小组间的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具体操作:
(1)教师制定以小组为单位(A、B、C、D组)进行评价和奖励的记录表。

(2)每堂课前将A、B、C、D组画在黑板上,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全面地签名来记录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

(3)课后把评价情况及时在图表上记载,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