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人类难以控制的自然物以及自然现象都可能成为远古人 类的崇拜对象,其实质是远古人类认为自然物及自然现象 具有灵魂,意志,超人力量等,从而将此神化。而今, 人们面对某种自然物烧香叩头,及属于自然神崇拜。
人们崇拜自然神的行为方式有:跪叩,歌舞,绘画,雕
塑等,并以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牲畜。
典型的自然神崇拜:
电神双手持尖头铁杵, 正要用力猛击。
风神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 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 用敲击来防止“天狗吃月”:八月十 五仪式流传至今。
画面中有两尊风神,都是半裸的人兽合 体。上面的风神手持风袋,下面的风神 鼓腮吹气。
风姨,怀抱 风囊,身穿 花铠,跣足 奔行。
风伯,他 二目圆睁, 胡须上扬, 正在努力 鼓风,将 舍利佛旁 的魔女吹 得东倒西 歪,变成 丑陋的老 太婆。
原始舞蹈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 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原始歌 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 的一种形式。
雕塑 氏族老祖母的形象
雕塑反映了妇女 在当时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
洞穴壁画
鲁迅先生所说:原 始人“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 是关于野牛,或者 猎取野牛,禁咒野 牛的事”。
春秋末年,魏国境内邺郡时遭水灾。有邺郡户房师爷陈三少, 勾结巫神,年选良家女子投入漳河以为河神妇。某年,漳河 又溢,吴惜英母女登高嘹望,其母去漳河沿岸查看其父坟墓, 吴惜英依门望母归时,遇陈三少贪美调情。吴严词以拒。陈 三少因事不遂,而与管大娘设计欲选吴惜英为河神妇。其时, 西门豹至邺郡为官,私行查访得知“河神娶妇”之劣俗,在6 月15日河神娶妇选亲之日,亲自恭送,又言所选妇人姿色平 常,奏明河神改日再选,并投神差和神姑于河中。巫神惧而 白其事,豹遂判巫神及恶霸陈三少罪,并发民众渠十二,以 分水力,劝民引水灌溉,恶俗遂改。总的来说《河神》是一 部很受欢迎的越剧。
鬼魂崇拜:远古时代,由于不能解释梦、幻 象、生死等现象,而普遍认为有一种独立于 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灭亡的精神实 体,即灵魂。认为这种灵魂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具有超人的能力。原始人既惧怕受 到它的危害,有希望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 之,鬼混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以祖先“灵魂”为崇拜对 象,源于远古社会并影响至今。远古人们认 为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人间,并 祈求得到它的护佑,就举行各种形式的安灵 祭,于是出现了祖先崇拜。
月神崇拜
§ 汉族也有这种习惯,用敲击物品来防止“天 狗吃月”;八月十五祭月仪式流传至今。
§ 美洲的印第安人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尤甚。
古代自然崇拜
§ 几乎所有主要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曾经在不 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被当作一种人格化的超 自然存在而受到崇拜。
§ 中国古人对山河之神的崇拜也曾一时盛极。
山神崇拜
图腾是原始人氏族的徽号或者标志,是他们 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图腾崇拜遗迹至今犹存,如中国民间对龙的 偏爱,一些国家在国旗,国徽或签批上饰以》说:“黄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又云:“故黄帝为有熊。”《史 记》集解引谯周曰:“黄帝,有 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黄 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 也。”又,集解徐广曰:“号有 熊。”班固《白虎通义·号章篇》 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 熊。”故黄帝部落的图腾当为 “有熊”即熊。
其他各国先民也有过太阳神崇拜,如古希腊神话 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古代自然崇拜
§ 月神崇拜:先民也有过月神崇拜。部分少 数民族地区,月神崇拜尤甚。
§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能敲响 的东西。
雷神
雨神
电神
鼓围成了圆形,雷神是人 兽合一的形象,手脚并用, 正在击鼓
雨神是龙首、龙爪、 人身,有双翅,壁 画中的雨神正在向 人间降雨。
祖庙;祖先;宗族;归向、朝见;尊崇;本源、 主旨等。
“教”的含义:
“上施下效”“从学入道”。表示人们对“神 道的信仰”。故“教”指用神道信仰来教化 人民。
“佛教以佛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 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指佛教的教理。”现 泛称对神道的信仰为宗教。
西方里的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 religare 有“联系”之意, 故“宗教”之本义,是 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崇拜与祭祀山神常常成 为各代最高统治者的一项重大的宗教活动。 殷代卜辞中有许多关于山神崇拜和祭祀山神 的记录。
山神崇拜
许多天子、国君登基之后都要举行封禅天地的 盛大仪式,其中最常受封受祭者,当推泰山, 其次则是中岳嵩山。
(泰山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河神即常说的河伯。河神常指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 响的河流神,殷王朝建立以后,对河神的祭祀极为重视,建 立河神庙,春秋战国时地方性的河流崇拜十分活跃。
政法道 治律德 制思规 度想范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中的“天”, 在相当程度上 是中国古代宗 教“天神”观 念的继续和发 展。
儒家学说的核心 思想是“孝”。这 种“慎终追远” 的传统,实际上 是中国古代宗教 祖先崇拜的继续 和发展。
古代文学
《诗经》中的“天” 既有赞颂上天的,更有 怨天、骂天的。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占卜
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 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 的迷信手法。获得尘世间事物的信 息或预卜凶吉祸福的活动。它通过 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 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 流行于全世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 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占卜和 宗教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 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常见的占卜方 式有询问性占卜(如中国民间的求 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 星占、纸牌占卜等。
拜的最高阶段。
殷商时代的统治阶段最崇尚鬼神,社会上下广泛 兴起祭祀神灵之风。为了和神灵沟通,这时有了 专营此业的巫祝。殷商卜文,“巫”字像两手捧 玉状,为事神之状。卜者替人占卜吉凶,周代出 现了占书《周易》。
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把祭祀天地和崇敬祖先统 一起来,成为敬天尊祖,规定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配上帝(不是指西方的那个耶和华)。此时祭祀 神鬼成为国家祀典,设置官员专门管理,并且形 成了天神、地祗、人鬼的神鬼系统。
太阳神崇拜,自远古,直至夏、商、周三 代,先民都很崇拜太阳。原始陶器上有太 阳或太阳神图案,各种典籍上有人们对太 阳神崇拜的记载。
日月神
十一面观音双手托的是中国传统的日月神, 右手托日神,左手托月神,体现了佛教文化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日神是三足鸟。月 神中间是桂树,左边蟾蜍,右边玉兔捣药。
“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 也,大报天而主日”—— 《特效性》
鬼魂崇拜
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 魄指体之能。鬼魂崇拜其 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 说。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 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 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 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 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 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 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演 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 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
与某种动,植物有着亲属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于是此物 就成为了这个氏族的图腾,成了这个氏族的好护者和象征。 多数氏族以动物如熊、狼、鹰、鹿等为图腾,人们对本氏族 的图腾禁杀禁食,还时常举行仪式崇拜。 图腾崇拜与动植物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意义
图腾崇拜可能对推进人类由血缘杂交乱婚向 氏族外婚转变有一定的影响,提倡相同图腾 者不能婚配,这可能对提高人类身体素质和 优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有深远影响。
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产生宗教的 最基本起因。当然,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对自然天象的惧怕,也是宗教产生的原因 之一。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 存在物之信仰。”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 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 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 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 器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远古宗教
早在远古时期,我 国就出现过自然神 崇拜、动物神崇拜、 鬼魂崇拜等原始的 宗教形式,其中尤 以自然神崇拜和鬼 魂崇拜最为盛行。
自然神崇拜
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 作具有生命、意志和 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 以崇拜。是最原始的 宗教形式。诸如日月 星辰,风云雪雨乃至 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 神化,进而把它作为 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 崇拜,祈求它的保护 和赐福。
日神崇拜
生产力水平极度 低下的原始人, 既需要太阳的恩 赐,又对其变化 感到神秘莫测和 无可奈何,渐渐 地把他作为一种 神秘的超自然力 量,匍匐于它的 脚下,
典籍记载
“帝俊之妻(羲和)生十 日” ——《山海经·大荒南 经》
“尧使羿......上射十日而下 杀猰㺄”——《淮南子·本 经训》
“十日带出”——《楚辞》
太阳神崇拜
《后羿射日》神话传说: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羿射去九日, 民得安宁。
这反应了对太阳神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因为太阳给人类带 来光明,带来温暖,但它也并非一味赐福与人,烈日常常使 人炽热难熬,长年久旱,晒得大地生烟。
据中国古代各种典籍记载,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曾经具
有“群神之首”的地位。
太阳神崇拜
动物神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神崇拜的同时,人们对庞大的狮,虎,豹等动物即害怕 又崇敬;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植物也怀有敬畏的心情。认 为动物和植物都有灵性,英雌把它们当做神灵来崇拜。
图腾崇拜,也是流行于原始时期并影响后世的一种宗教信仰。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的音译。先民相信每个氏族都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