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佛大学的校长理念周虎 2009111435 世界史硕士【摘要】: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它培育了一大批的社会精英,其成功之处包含着多种因素。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将着重讨论哈佛大学历任校长的办学理念对哈佛大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并结合现实中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中国一些著名的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来探讨如何促进中国的大学校长理念的形成。
【关键词】:哈佛大学;校长理念;影响2010年,两位中国的大学校长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一位是被网友蔑称为“武大狼”的原武汉大学副校长陈昭方,他因贪污受贿被检察机关逮捕,1使人们对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的纯洁性产生了怀疑。
大学,那座曾经在人们心中神圣的象牙塔;教授,那个曾经受社会尊敬的头衔,如今,也因为权力缺少监督而变得不那么纯粹。
在老百姓眼里,上梁不正下梁歪,堂堂的副校长,昔日的经济学博士都挡不住权力和金钱的诱惑,那整个大学呢?另一位就是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他因为抨击中国现行的大学招生和教育制度,同时力倡南方科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而出名。
2这两个人,都是大学校长,一个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出现了问题,一个是试图改变这种教育体制而和现行的体制产生了冲突,由此可见,中国的高校改革将很大程度上由校长的问题开始慢慢展开。
那么,校长对一所高校所起的作用究竟又多大呢?校长的治校理念对一所高校的发展又能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在此,我想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解读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哈佛大学校长的选拔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别,在大学校长的选拔问题上,所走的程序也1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的双面人生[EB/OL]./rollnews/2011-02/22/content_6467610.htm2改革不能一味等批复[EB/OL] /htmlnews/2010/12/241684.shtm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各个高校的校长都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任命的,因此,校长除了管理学校日常的运转之外,还要负责学校的行政、人事任命等一系列事情,总之是大权在握,只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而像武汉大学这样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校长更是权力巨大,校长在级别上已经是副部级,因此,才会出现陈昭方这类贪污受贿而权力得不到节制的事情。
而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选拔却要经过复杂的程序。
首先,美国法律有着明文规定,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被认为是独立的公司法人,既然是公司,则大学就会按照公司的组织程序来进行运作。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董事会,校长的推选则由校董事会来进行,同时,美国各州的州政府除了对各所大学必要的经费资助外,对学校的管理都是非直接的,也就是说,大学不需要对州政府负责,州政府无权对大学的教学进行干涉。
如果州政府想对大学施加影响,则必须只能通过任命州立大学董事会成员的方式来对学校的决策施加影响。
3从这里不难看出,校长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他只需要对他公司的董事负责,而无须向州政府负责。
同时,作为一所大学的法人,他的治校理念则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如果上述南方科技大学朱清时是美国大学的一个校长,则他所施行的这项政策根本不会遇到种种体制上的麻烦,它只是在美国大学中再平常不过了,因此也不会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中国,在大学教育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的时候,朱清时的这一理念注定会是一条相对坎坷的道路。
在美国,在制度上为施行校长治校理念提供保障之后,下面就是对校长能力方面所应该具备的一些要求。
在上面的论述中,笔者将大学校长比喻成一所大公司的董事长,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如果校长只是执行像公司董事长类似的权力,那么只要谁的资本多,谁的钱多,谁就可以成为一所大学的校长了。
显然一所大学校长所具备的远不止这点。
对于大学校长来说,他的“资本”应该是多方面的。
每一位校长都有校董事会进行评选,而评选的标准则包括个人品质、学术背景、政治生涯等等。
再反观中国,如果所有大学的校长都能按这些个标准来评选,则陈昭方之流首先在个人品质上就会被卡掉,而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论文抄袭事件也会在学术背景这方面不过关,所以,在美国,大学3哈佛大学校长是怎样产生的[EB/OL]./abroad/america/undergraduate/plan/2010/1202/57076.html校长的水平是很高的,这样,既能保证他们对学校施行的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时,也使他们在全校师生心目中具备很高的威望,因此在美国,一任校长的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这一时期学校的方方面面。
二、哈佛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我们再将视线转回哈佛大学。
通过第一节的论述,我们了解了大学的校长理念是美国大学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那么,在本文中笔者为什么会选择哈佛大学作为实例呢?这是因为校长理念在哈佛大学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
在每一任校长的任期内,他都会按照当时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提出适当的治校理念,而每任校长都会在前任基础上,提出不同的理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连续性的传统,也就形成了哈佛的一大特色。
其实,在中国,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这样的知名大学在民国时期也有其鲜明的校长治校理念,但是,他们没有延续到现在,所以不能称之为特色,而只能称之为历史。
而将校长治校理念一直保存完好的,哈佛大学确实具备很强的代表性。
哈佛大学从建校到现在一共经历了27任校长,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哈佛大学校长的任期都很长,因为我们知道,在哈佛流传着“先有哈佛,再有美国”的说法,美国建国虽然晚,但是到如今的奥巴马总统也是第44届了。
长时间的任职,就可以保证一任校长在任期之内政策的连续性了,从而避免了大学因为领导者的走马观花似的离任而影响到学校对政策的执行。
而在这27任校长中间,最有代表性的有八位,他们的理念串联起来,才形成了哈佛大学今天所具有的特色。
第一位:第14任校长柯兰,任职于1810——1828年。
他是哈佛历史上最受爱戴的校长,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哈佛学院向哈佛大学的转型。
他促成了哈佛大学第一所研究生院———医学院的建立,并于1816年、1817年分别建立了神学院和法学院。
4在他看来,没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此举确定了哈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为后来埃利奥特校长的科研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昆西校长,任职于1829——1845年。
他尽其全力,减轻宗教的羁绊,倡导理科教学,重视自然科学进入大学课堂。
昆西最早推行选课制度,给予学生自4朱国宏.哈佛帝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1.主选择课程的权力。
第三位:化学家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任职于1869——1909年,任期长达40年。
他是哈佛大学转型的关键人物。
他的目标是将哈佛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最伟大的大学。
他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征的可靠的镜子。
”5他重视学术自由,认为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
6对于哈佛大学的改革重点集中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上,他认为一所大学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四位:洛厄尔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任职于1909——1933年。
与埃利奥特不同的是,他更加重视本科教育,针对选课制的弊端重新制定了大学本科生课程计划,实行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所谓“集中”是指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本系的专业课;所谓“分配”是指另外的6门课程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各选二门,保证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
他提倡自由教育,认为“自由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记住一些事实,不管这些事实是多么有价值……自由的最佳目标是培养知之甚广而在某一方面又知之甚深的人”。
他还进一步指出:“学院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的同情心和判断能力,而非瘸腿的专家。
”7洛厄尔重新界定了自由教育的含义,从根本上确定了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
第五位:科南特继任哈佛大学校长,任职于1933——1953年。
科南特非常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曾指出:“必须促进知识并使其代代相传……知识一旦停滞,就会退化并丧失其生命力,对今天和未来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热衷学术冒险应该是新大学的特点。
我们的教师必须一如既往地在各个方面扩展知识的疆界。
我希望永远不要把我们的教师分为专门从事教学和专门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两组人,不要将教学和科研割裂。
”8他继承和发展了埃利奥特的理念,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联系和必要性。
他还创建了一项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课程外,向所有本5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1-102.6Hofstadter, R., W. Smith.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documentary History[ 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7Bentinck-Smith, M.The Harvard Book-350th Anniversary E-dition[M]. 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8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1993,(5).科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领域,并且建立了通识课程的选课制度。
9第六位:普西校长,任职于1953——1971年。
他发展了洛厄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
他说:“哈佛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思想的人;培养有知识和信念的人……他们不抱怨,不理智地批评或者傲慢、冷漠地改变方向,而是坚定不移地从自己做起,投入到工作中去,去改良文化,将文化的精华而不是糟粕展现给别人。
”他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指出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是认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他充分意识到从影响学生思维到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素质培养和创造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理念。
第七位:博克校长,任职于1971——1991年。
他提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的新理念,提出了哈佛“核心课程”计划。
在1978年的哈佛报告书中明确指出, 20世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清晰的思考及写作能力; (2)在某些领域中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3)对于知识的获得与应用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 (4)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并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 (5)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以此为目标,哈佛大学的学生必须修习以下五个领域的课程: (1)文学与艺术; (2)历史研究; (3)社会分析及推理;(4)科学; (5)外国文化。
10在他的倡导下,通识课程于1984年扩展成为了“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括历史研究、文化艺术课、道德、科学、外国文化和社会分析等6个大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