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同步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逝.者如斯夫()(6)诲.人不倦()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解说:两个“朋”字意思不同,“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是志同道合的人,“朋友”的的“朋”是关系亲密的人。
B. 默而识.之——识.字“解说:两个“识”字意思不同,默而识之”的“识”是记住,这里是理解,领会的意思;“识字”的“识”是“认识”的意思。
C. 学而不厌.——厌.倦解说:两个“厌”字意思相同,都是“厌倦”的意思。
D.温故.知新——无缘无故.解说:两个“故”字意思不同,“温故知新”的“故”是“从前的,旧的”的意思;“无缘无故”的“故”是“原因”的意思。
3.填空:(1)《论语》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录。
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__家,是______家的创始人。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3)《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4)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续仿写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1)根据文意,再举两个例子,句式与例句相同。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不耻下问利修身,。
二、感知与品味5.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在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中最赞赏的是哪个层次?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段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雍也》)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耻.下问()终夜不寝.()诲女.知之乎()12.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的话有的已变成了现在的成语,请写出四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4.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论语》中有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为固定成语,请判断一下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有省焉。
”()(2)、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谓《韶》:“尽美参,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四、拓展训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_ (2)是.知也。
是:_____________(3)满则覆.。
覆:_____________17.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18.[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9.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0.(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1)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2)怨恨,心里不满;(3)迷惑不解,现写作“惘”;(4)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5)流逝。
(6)教导2.C 3.(1)儒,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
丘,仲尼,春秋,教育家,儒。
“四书”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