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

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

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

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

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

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

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

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

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

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

东汉永元四年立。

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

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

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十二祀三公山碑
又名《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歧在元氏县城外访得。

此碑刻因处在篆书式微与隶书正盛之际,其书法篆隶相兼,方圆相应,随意放达,自由豪放,显现出一种篆的“稚趣”和隶的“拙味”,淳古遒厚,前所未有,给习篆者以启迪。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三)
十三李阳冰《三坟记》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字少温,系李白的叔祖。

李阳冰工篆书,始学《峄山碑》,精研古文字学,觅其渊源,自成一家。

所书《三坟记》苍劲圆润,骨力洞达,是其篆书的代表作,在唐代篆书处于衰退的状态下,篆书名家非他莫属。

唐吕总《续书评》谓:“阳冰篆书,若古钗依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

”康有为也曾有“瘦劲取胜”之评。

十四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更名顽伯,又号完白山人。

邓石如篆书以秦刻石为基础,又广泛涉猎《石鼓文》以及汉篆碑额、瓦当,参以汉隶笔意,笔墨情趣在线条中获得丰富的体现,形成奔放遒劲而不失古雅朴茂的新面目。

对秦汉篆书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为邓石如代表作品之一。

十五吴让之篆书四条屏
吴让之(1799-1870),江苏仪征人,原名延飏,字熙载,更字让之,号晚学居士,堂号师慎轩。

篆书、篆刻取法邓石如。

其篆书以长势取姿,圆润通畅,结体工稳而又飘逸舒展,得完白篆法,又独具风格。

但其作品中偶有错字,临习时应注意。

此四条屏为吴让之代表作之一。

十六杨沂孙《记刘原父语》篆书屏
杨沂孙(1812-1881),江苏常熟人,字子舆,号咏春,晚自署濠叟。

书法尤工篆、隶。

其篆书得力于金石与石鼓,又多方取法,熔铸成自己的面貌。

他写成篇的篆文,一般以小篆为主,但又不拘泥于一体,往往参有金文的写法,如此幅作品中的“德”、“识”、“有”即如此。

此系杨沂孙万年之作。

十七赵之谦《抱朴子佚文》篆书屏
赵之谦(1829-1884),浙江会稽人,字益甫,号冷君,又字撝叔,号悲庵,别号无闷、憨寮。

其篆书早年师法邓石如,后参以北魏笔意,用笔奇特,不拘一格;字体轻松舒朗,劲健有神,别开新貌,并以绘画、书法、篆刻“三绝”著称于世,对后世影响极大。

十八吴大澂篆书轴
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

其篆书取法李斯,中年后参以金文,字形大多以方取势,凝重劲挺,在工整中蕴含者金石气质。

这与他研究古文字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此幅作品用小篆体书写,用笔圆润,雍容端庄,在他所留墨迹中甚为少见。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十九吴昌硕篆书联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号缶庐、老缶、苦铁等。

其书、画、篆刻超群拔萃。

书法着力于石鼓,并参以两周金文和汉篆,善于化古为我,自成风格。

笔墨枯润有致,凝重苍古,结体欹侧取势,气度恢宏,在秦汉篆书体系中又开创了新的范式,对启迪后学意义重大。

二十罗振玉甲骨文轴
罗振玉(1865-1940),浙江上虞人,字叔蕴,又字叔言,初号雪堂,又号贞松。

毕生殚力治学,著述颇丰。

尤在甲骨文字考订方面贡献甚大,为我国甲骨学奠基者。

因其坐拥古文字,考释之余,以甲骨文入书,首创了典雅韵致、劲折古朴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并有《集殷墟文字楹联》刊行于世,对推进篆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一常赞春录《左氏春秋》集句联
常赞春(1872-1943),山西榆次人,字子襄,号髯翁、柞闬、迂生等。

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文科。

毕生笃学经史、文学,考据金石书画颇精。

书法篆刻,自立高标。

书法尤精篆隶,其篆书宗秦相李斯、清杨秋湄,因源及流,自成风格。

篆法规范,方整端稳,圆润雅洁,高古不凡,是清末民初三晋卓有成就的书法篆刻大家。

二十二赵铁山篆书《和铭真迹》
赵铁山(1877-1945),山西太谷人,名昌燮,字铁山,亦字惕三、错铁、省斋,号汉持、心隐斋主人等。

清宣统元年拔贡,从小受业于家塾,精研书学。

篆隶真行,四体皆精,以篆隶为最,师法杨濠叟、吴愙斋、杨秋湄,又糅合金文之浑朴,形成苍劲古茂、沉着凝重的独特风格。

其博学与精到可与吴昌硕颉颃。

曾有“南吴(吴昌硕)北赵”之誉,在清末民初书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此书《和铭真迹》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字形以修长取势,运笔以中锋为主,清劲圆畅,功力非凡,实为“精意之笔”,弥足珍贵。

二十三王福庵篆书对联
王福庵(1880-196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晚年又自号持默老人、持默居士。

王福庵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究心于文字训诂、金石篆刻之学,篆、隶、楷书皆精。

其篆书上溯周秦,下及清贤,遍师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典雅、恬穆、浑劲”的艺术风格,篆法之妙就在于“婉而愈劲,通而愈节”,即能于圆润舒展众劲挺不弱,气势贯通。

曾有“当前篆书无过福庵者”之誉。

作品以“静”取胜,余韵犹长,对后世书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