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还是诉讼?
------保险合同纠纷争议解决方式的比较关键词:责任保险、仲裁条款、诉讼、二审、专业性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青岛地区的各类保险公司在选择保险纠纷解决方式的问题上,大多倾向于诉讼的方式。
虽然,在保险条款中往往对纠纷解决方式作出“或仲裁或诉讼”的选择式条款,但因其不具有仲裁上的明确指向性,一般不会产生仲裁的效力。
本文尝试通过对仲裁这一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在保险合同纠纷中的优劣性比较,试图为保险公司在纠纷解决机制上的选择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在分析仲裁与诉讼的优劣性之前,笔者首先要排除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仲裁可能。
这并非是因为责任险不属于仲裁的范围,而是在于青岛市中院的司法审判意见以及当前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处理方式,均跨越了合同相对性的理论,将保险公司作为类比“侵权人”的地位出现在诉讼当中。
这就决定了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范畴内,选择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不具有现实的意义。
因此,本文的讨论,不包括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范畴。
所谓仲裁是指纠纷的双方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 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做出裁决, 双方有义务执行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在国外,由于仲裁具有的专业性、一裁终局性等特点,
已经逐步代替诉讼作为解决经济类型纠纷乃至保险纠纷最为常用和便捷的争议处理方式。
但由于我国司法制度建设及法制观念等多种因素,仲裁在争议解决领域具体至保险方面还是处于萌芽的起步阶段。
本文结合仲裁与保险的诸多特点,就仲裁与诉讼在解决保险争议上的优劣,做出以下说明。
笔者首先认为仲裁在保险合同领域推广适用,比司法涉诉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仲裁的“一裁终局”特性可以大大的缩短保险理赔的周期,为保险快速结案创造有利的条件。
仲裁与诉讼的第一大区别就在于其“一裁终局”的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九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
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保险纠纷适用仲裁解决方式就可以为公司在合规、理赔等环节上缩短办公周期,避免了二次涉诉的可能性,对公司经营成本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有利的因素。
第二,仲裁的作为保险纠纷的解决机制,可以降低“同事不同判”的法律问题及保险判决水平低下、保险判决指导意见朝令夕改等审判实践问题的发生机率。
保险合同纠纷在诉讼中的解决往往因为民事诉讼法地域管辖的特点,在审判实践中涉及诸多的法院。
以青岛地区为例,七区五市的基层法院对保险合同纠纷一般都具有管辖权。
但由于我国司法梯队建设落后、基层法官法官素质低下等社会因素,保险合同纠纷的主审法
官往往对保险合同的性质乃至保险合同的基本定义都欠缺一定的认识。
最终导致保险合同审判案件样式的层出不穷。
一些一审案件往往将保险公司的合法权益视若无睹而错判百出,致使保险公司不得不在二审中寻求保护并陷入到案件拖沓的麻烦中来。
更有甚者,一旦二审法院在领导人员、审判人员岗位上的调整往往会产生办案人员在保险合同上法律价值观念的不同,从而让保险公司在同一类型案件上的应诉都无所适从。
而仲裁具有的大地域性的特点,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以青岛地区为例,仲裁的机构只有青岛仲裁委员会,机构的单一性及人员的统一性,可以为仲裁解决保险合同纠纷提供更加规范、便捷的条件。
第三,仲裁的组织特性,更有利于合理、合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保险争议,不公开审理的特点也有利于维护商业秘密及一些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仲裁员的选择一般为该领域的专家。
以保险纠纷为例,专家办案就决定主持仲裁程序的仲裁员必须是在保险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专家、学者。
仲裁员的选择,也不会是当事人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单方选择,而是当事人双方合意的体现。
仲裁程序中,仲裁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对纠纷的看法及建议。
当事人的合法、正确的意见均会在仲裁书中予以采纳和体现。
双方对抗的对话,完全可以视为产生真理及解决纠纷的过程。
同时,不公开审理又可以维护双方的声誉,保护双方的商业秘密,有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
第四,仲裁的大量适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案件争议的风险,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仲裁与诉讼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仲裁的收费较诉讼要高。
以同为标的10000元的案件为例,诉讼的案件受理费为50元,而仲裁的收费为615元。
并且随着标的数额的增长,其差距会越发的明显。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被保险人选择解决争议时多一份应有的慎重和思考。
极大地降低了部分当事人乱诉的可能性。
对公司运营成本的控制、结案周期的缩短,都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保险作为经济活动的特点与仲裁解决方式是存在一定的契合性的。
但是笔者也认为仲裁在处理纠纷的实践中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劣势,具体表现为:
第一,仲裁解决方式对仲裁员的要求较高、也会对保险公司保险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在分析仲裁“一裁终局”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一裁终局的仲裁原则对仲裁员的法学素养、保险知识、道德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裁决的撤销需要满足极为严格的条件。
比照青岛地区的仲裁实践中,仲裁裁决被中院撤销的判例鲜有耳闻。
这就使仲裁裁决具有相当强的确定力及执行力。
一旦仲裁员在保险条款、保险性质的认识与保险公司存在分歧,其产生的仲裁后果往往不可逆转。
因此,保险公司在考虑仲裁解决纠纷的时候,就应当在仲裁员的选择上以及对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免责条款的认定等一系列保险事实认定标准统一性等问题上,予以一定的关注和考虑。
另外,处理保险纠纷的仲裁员往往是在各个保险公司中具有一定的职务的保险企业员工。
为了消除保险企业相互之间由于业务竞争而对仲裁产生的顾虑, 建议仲裁机构对保险合同纠纷的仲裁一是聘请当地保险同业公会的专家为顾问, 取得支持和配合。
二是聘请一些在非保险企业供职的社会各界保险专业的学者及熟悉保险专业知识的法官、律师为保险仲裁员。
三是在各保险企业聘请的仲裁员中可实行本公司案件回避或各保险公司之间进行交叉办案制度。
第二,仲裁作为保险纠纷的解决方式,不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引入仲裁条款可能引起被保险人的不满和疑虑。
这几年,仲裁作为纠纷解决方式在我们国家有着飞跃似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上海仲裁委员会甚至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但我们也要看到,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在一般公民的思维方式上往往予以忽视。
相对于法院而言,仲裁在大众心目中的公信力、认同感等综合方面上明显无法与之相比。
保险公司引入仲裁作为纠纷解决唯一方式,可能会引起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疑虑和反感。
因此,应加大对保险仲裁的宣传力度并及时对特别约定条款予以释明和确认。
在订立具体保险合同时, 如选择仲裁的, 则应载明具体的仲裁机构名称。
当地有仲裁机构的地区, 在印刷保险合同单证上也可直接载明当地的仲裁委员会名称。
第三,仲裁机构是否能及时消化大量的争议案件,有待商榷及观察。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险的涉及领域逐渐加宽。
单单一个
机动车车辆商业险,就存在第三者责任险、车损险、自燃险、盗抢险等各个类别的保险。
其保险合同的纠纷产生率不可谓不高。
因此,大量的案件集中在仲裁解决,未必会对案件周期缩短产生有益的影响。
建议对保险合同的争议解决进行地域性区别,在青岛地区相对法官办案水平较高、结案率较高的地区选择法院,而对一些地区的保险合同纠纷解决选择仲裁。
通过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选择仲裁作为保险纠纷的解决方式相对于诉讼而言对保险公司更为有利。
而且在保险合同中规范仲裁条款,推行仲裁制度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适当的予以取舍,从长远意义上更符合保险公司的发展需要。
以上便是笔者的一些浅见,希望为公司的发展有所益助。
中国太平洋财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陈思宏
201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