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复习提纲(本科)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哲学基本问题:(1)何者为第一性;(2)有无同一性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与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意义:1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2.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13.运动的主体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4.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5.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路线。
16.实践是认识的目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方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都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
感性认识虽然生动的、形象的,但不深刻,因而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慨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容,因而是深刻的。
1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围、一定客观对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0.物质生产与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物质生产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基本要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的生产关系体系。
物质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21.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方法2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4.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5.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决定条件2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27.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公式:m’=m/v(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28.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29.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30.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从而阻碍了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限制了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从而,垄断资本家有可能长期地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3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各个阶段的划分(1)19世纪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阶段;(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3)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成形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财政、货币、产业、收入政策,计划管理33.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4.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35.产业资本顺利地进行资本循环的前提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2)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36.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37.列宁提出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38.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3)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40.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
(2)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3)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41.19世纪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4.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
运动和静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5.发展的实质:事物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4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47.本质4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4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5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1.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1)能动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机械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2)能动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机械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3)能动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机械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52.对“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理解-----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53.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感性认识是生动的、形象的,但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5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