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开卷答案归纳

马克思开卷答案归纳

1.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两种特性,因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绝对真理如果离开了一个一个这样的有条件的相对真理,那它是无法存在的。

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人们不断地发现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使真理的绝对性不断拓展和深化。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两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什么指导意义【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总是暂时存在的,有生有灭的,所以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过程即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世界。

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1)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把变革和稳定统一起来,既要注意变革以推动事物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保证变革的正常进行并巩固变革的成果。

只求变革,不注意稳定,变革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只求稳定,不求变革,事物就不能发展,也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

3.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3 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4.历史与英雄有着什么密切的关系哲学上讲,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造就了英雄。

英雄仍是人民,但人民就不一定是英雄了。

人民创造历史是从大的层次来说,反之呢,英雄的出现是要依靠历史这个载体的,比如,战国的秦始皇,抗日的一些将领或者领导人,都是要有背景的。

“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是这样一种人,他能用言辞把他的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他告诉他的时代什么是那时代的意志,而且能去完成它。

他所做的是他的时代的精髓与核心,他使他的时代现实化了。

”——黑格尔5.资本家与工人是否在公平交易?资本家养活工人,还是工人养活资本家在资本家看来,他们出钱建厂、购买生产设备,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让工人有途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报酬,是他们养活了工人;但从工人的角度出发,资本家不仅侵占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生产资料,迫使他们为其生产、服务,而且还最大限度的剥削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很明显地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是工人的劳动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让资本家过上了奢华富足的生活。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仇视的因素,心里的不平衡,致使工人、资本家双方看问题的不全面、不辩证。

我的观点是既是资本家养活工人,也是工人养活资本家,双方缺一不可。

资本家凭借其自身地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占有了比较多的生产资料,我们谁都不能否认这部分生产资料的合法性。

例如:像现在自主创业的一些人,他们起早贪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比别人多的财富,他们用这部分资金去开设工厂、企业,自己成为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而后他们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提供谋生渠道,让工人领取工作报酬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并使自身取得相应的发展。

工人虽然痛恨资本家,但却又离不开资本家。

同样地,资本家也离不开工人。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但生产资料本身并不会自己扩大再生产,财富也不会自我增值,资本家越来越多的财富都是工人为其创造的,没有工人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家即使拥有再说的生产资料也是无用的;再者没有了工人这一巨大的消费空间,资本家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只能“库存”,资本主义社会只会迎来“大萧条”。

资本家和工人本来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为什么他们的关系会如此紧张呢?这主要源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过于严苛,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使工人不能劳有所得。

工人得不到他们应有的报酬,心理自然很不平衡,所以,即使工人知道是资本家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但鉴于资本家的无耻剥削,工人是不会感激资本家的。

要缓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最理想的境界是要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但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

现阶段如果要调解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除了政府的适当调节之外,也要依赖于资本家的自我约束。

资本家雇佣工人劳作,要控制剥削的限度,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生产关系。

材料分析题1.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老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可以认为是对立的,但老师没了学生或者学生没了老师,那么教育关系就不存在了。

你和敌人是对立的,但是如果一方消失了,那么你们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高中哲学的矛盾既包括对立,又包括统一,对立是指一旦一方消失,矛盾关系也就随之消失,统一就是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物极必反讲的就是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物质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先从量变积累,再完成质变,一旦物质性质发生改变,那么就会有新的矛盾关系产生。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中的物质存在相互对立但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这就是矛盾。

2.如何区分理性认知和非理性认知急需这个,从我的认知来看,理性认知就是用你的头脑,智慧,经验判断而抛开冲动,一时的感觉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

非理性认知就是凭感觉的,没有客观的认识理解事物你的这个问题是西方伴随存在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理性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

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

我个人认为人类终究是理性的动物,我们讲非理性让我们看到人类两次大战的惨痛教训,故此我说我国哲学必将走向传统文化的新意义的诠释以及形式数理逻辑互证理性层面中去。

论述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只写每段第一句即可】(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

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