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应用电化学 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理论 第三节
应用电化学 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理论 第三节
5
• 各种电化学步骤均在电极/溶液界面进行, 所以界面性能直接影响着界面反应的动力 学性质。
6
一、电极的电容和电荷 C = q/E
充电:电荷在金属板上积累起来,直到满足C = q/E,两电极上电荷 相等,符号相反,有充电电流。如图1.3
电极溶液界面:类似电容器,qM = -qS 如图1.4
7
电极/溶液界面有两类: 1、若电极能与溶液之间发生某些带电粒子 的交换反应,则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一般会 发生这些带电粒子的转移,并伴随着电极电 势的变化,直至这些粒子在两相中具有相同 的电化学势。若通过外电路使电荷流经这种 界面,则在界面上将发生电化学反应。这时 为了维持一定的稳态反应速率,就必须由外 界不断地补充电荷,即在外电路中引起“持 续的”电流。
19
电毛细管曲线的测量
若将理想极化电极极化至不同电 势(),同时测出相应的界面 张力()值,就得到所谓“电毛 细曲线”。通常用毛细管静电 计测量液态金属电极的电毛细 曲线。测量时在每一个电势下 调节汞柱高度(h),使倒圆锥形 的毛细管(K)内汞弯月面的位置 保持一定,因此界面张力与汞 柱的高度成正比,由汞柱高度 可以计算出汞/溶液界面张力。 用测得的界面张力与对应的电 极电势作得电毛细曲线( )。
25
合理电势:相对于零电荷电势的电极电势,用(φ-φZ)表示,与之有关的 因素有:
⑴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和数量; ⑵双电层中的电势分布情况; ⑶各种无机离子、有机物种在界面上的吸附行为; ⑷电极表面上气泡附着情况,电极被溶液润湿情况。
26
物种在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会受零电荷电势的 影响,同时又会引起零电荷电势的改变。 吸附有两种情形: 1、表面剩余电荷引起离子静电引力; 2、表面活性粒子的富集。
电毛细现象:界面张力随电极电势的变化而变化,界面张力与电极电势之 间的依赖关系的现象。
理想电极界面上没有化学变化,所以物质 组成不变, di = 0 ;则: = - q
或q = -( /) i Lippman公式详见P.13~14
q: C/cm2, : V, : J/m2
电极表面带正电荷,溶液一边带负电,形成双电层,电极表面存在过剩的正电荷。
22
⑵最高点:
d
d
=0,q=0,
电极上电荷为0,界面张力最大,双电 层消失。
⑶右分支:
d
d
>0,q<0,
电极表面有过剩的负电荷。
23
零电荷电势:在曲线的最高点即q=0时的电极电势(φZ),或电极表面不带有剩余 电荷时的电极电势。
吸附主要发生在比零电势电荷更正的范围。电 势越正,阴离子吸附量越大。
正吸附:电极带电时,在静电作用下,双电层 中反号离子的浓度高于其本体浓度。 负吸附:当电极带电时,在静电作用下,双电 层中与电极电荷同号的离子浓度低于其本体浓度。
27
五种吸附类型:
第一种类型:由于电极表面过剩电荷的存在,简单阴离子和阳离子通过静电 引力吸附于电极表面,吸附量与电极表面电荷密度关系极大。
29
界面上的吸附对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主要有两种形式: 1、若表面活性粒子本身不参与反应,则吸附 后会改变电极表面状态及界面层电荷分布,从 而影响反应粒子的表面浓度及界面反应活化能; 2、若反应粒子或产物能在电极界面吸附,将 直接影响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30
11
⑵扩散双电层模型:20世纪初Gouy和Chapman提出,界面溶液 侧的离子受金属上电荷的静电作用和热运动的影响,电极表面 附近液层中离子浓度沿着远离电极的方向逐渐变化,直到最后 与溶液本体呈均匀分布。在溶液中与电极表面离子相反的离子 只有一部分紧密地排列在电极/溶液界面的溶液一侧(紧密 层),另一部分离子与电极表面的距离可以从紧密层一直分散 到本体溶液中(扩散层),扩散层中离子的分布可用玻尔兹曼 公式表示。
3
重点: ⑴双电层模型的分析理论; ⑵“零电荷电势”概念; ⑶Lippman公式的应用。
难点: ⑴电毛细管曲线抛物线形状的分析; ⑵电极表面过剩电荷符号的分析判断。
4
电极反应过程:法拉第过程,非法拉第过程。 法拉第过程:有电荷传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符合法拉第定律,产 生法拉第电流;
非法拉第过程:无电荷传递反应,界面结构变化(吸附、脱附)。
24
在该电势时,电极表面没有剩余电荷量。
零电荷电势可以作为基准点,不同的电极电势相对于零电荷电势的 差值,可以用来表征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与数量,双电层中的电势 分布情况等等。
此时,“电极/溶液”界面上不会出现由于表面剩余电荷而引起的 离子双电层。 是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一个基本参考点。 金属的零电荷电势见表1.2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 = i + d = -M
i :内层特性吸附离子总电荷密度 d :分散层中过剩的电荷密度 S :双电层溶液一侧总过剩电荷密度
17
非法拉第过程中,电荷没有越过电极/溶液界面; 通电时类似于电容器的充放电,造成界面组成 变化,因而有外电流,称作非法拉第电流。
18
3.零电荷电势与表面吸附
8
2、流向界面的电荷仅用于改变界面构造 而不发生电化学反应。这时为了形成一定 的界面结构只需要有限电量,外电路中只 有瞬间电流。此即理想极化电极IPE。
理想极化电极(IPE):无论外电源怎样施 加电位,均无电流通过。 绝对的理想极化电极是不存在的。 但,纯净汞在高纯氯化钾溶液中,电极 电势在+0.1V~ -1.2V区间内,可近似看作 是IPE。
缺点:忽略了离子的尺寸,看成点电荷,只适用于极稀电解质溶液。
12
⑶Stern模型: 1924年提出, 整个双电层由 紧密层和扩散 层组成,更加 切合实际。 还指出了粒子 特性吸附的可 能性,但没考 虑其对双电层 结构的影响。
13
⑷Grahame修正的GCS模型:金属/溶液界面 区分为扩散层和内层两部分,两者的边界是 OHP,即最接近金属表面的溶剂化离子的中 心所在的平面。当存在特性吸附离子时,它 们更加贴近电极表面,其中心所在平面即IHP。
应用电化学
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理论
应用化学教研室
1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电化学体系的基本单元
电化学过程热力学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
法拉第过程和影响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
物质传递控制反应绪论
电化学研究方法介绍
2
第三节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
⑴了解五种双电层理论模型; ⑵掌握电毛细管现象、零电荷电势和表面吸附现象。
20
电毛细管曲线:电极电势φ和界面张力值的关系曲线。
q < 0, / > 0
q > 0, / < 0
21
也随电极表面的电荷q的密度变化而变化,符合Lippman 方程,即
d
d
q
它将表面张力随电极电势的变化与电 极表面的电荷密度联系起来。 ⑴左分支:
d
d
<0,q>0,
第二种类型:憎水的有机化合物(中性分子)取代电极表面吸附的极性水分 子而吸附于电极表面,如醇类、酮类、胺类、羧酸类。
第三种类型:核外电子排布为d10的金属离子,如Zn2+、Cd2+、Tl+、In3+等,在与 阴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吸附于电极表面。要求阴离子(如SCN-)本身在电极上吸 附。其特征为:随电极表面电荷的增加而增加,然后下降。
9
二、双电层理论概要
双电层:电极和溶液界面符号相反的电荷, 能定向地排列在界面两侧,可由双电层电 容来表征。 电极/溶液两相间一般存在两种作用: 1、两相中剩余电荷的静电作用; 2、电极与粒子间的短程作用,如:特性吸 附,偶极子定向排列,原子极化等
10
⑴平板电容器模型(紧密层模型):19世纪 Helmholtz提出,金属表面过剩的电荷必须被 溶液中靠近电极表面的相反电荷的离子层中 和,两电荷层间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如同 平板电容器。
28
第四种类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吸附,其吸附特征通过电极表面荷电情况和d 电子的分布来了解。(前四种吸附速度较快)
第五种类型:吸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在吸附过程中,配合物中的金属能 与电极间形成金属—金属键。吸附除与金属配合物有关外,还与电极材料性质、 电极表面荷电情况有关。
各种类型的吸附都与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电极表面荷电性质有关,在 电极表面发生吸附的前后,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和电极表面荷电性质也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4
⑸BDM模型(公认):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的溶液一侧由若干“层” 组成。
图1.1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区模型
15
内层:最靠近电极的一层(紧密层),由 溶剂分子+特性吸附物质组成。 第一层:水分子层;φM 第二层:水化离子剩余电荷层;包括: IHP(内Helmholtz层):特性吸附离子 的电中心位置(距离x1处); OHP(外Helmholtz层):最接近电极的 溶剂化离子(非特性吸附离子)的中心位置 (距离x2处); 分散层:OHP层与溶液本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