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宿迁城市发展分析

宿迁城市发展分析

宿迁城市发展分析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李鸿睿摘要在查阅宿迁市相关城市规划文件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宿迁市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指出宿迁市目前城市发展中在交通、社会、环境、土地资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从社会、经济、产业、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设施等方面对宿迁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字:城市发展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问题与建议目录摘要 (2)关键字 (2)1.宿迁市概况 (5)2优势分析. (5)2.1区位优势 (5)2.2后发优势 (5)2.3资源优势 (6)2.3.1矿产资源 (6)2.3.2木材资源 (6)2.3.3水产资源 (6)2.3.4名酒资源 (6)2.3.5商品粮基地 (6)3.劣势分析 (6)3.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6)3.2地处苏北腹地,缺乏发展依托 (6)3.3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优势产业 (6)3.4城市规模小,知名度及影响力低 (6)4.机遇与挑战 (6)4.1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4.2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4.3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5.宿迁市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5.1城市规模小,结构散,各县区间联系不紧密,集聚能力差 (7)5.2城市间交通联系不便 (7)5.3交通拥堵 (8)5.4停车问题严重 (8)5.5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浪费 (8)5.6承接产业转移造成环境污染 (8)5.7社会问题 (8)6.宿迁市未来发展建议 (8)6.1社会方面 (8)6.2经济方面 (9)6.3产业方面 (9)6.4城市空间布局 (9)6.5交通设施 (9)正文:1.宿迁市概况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1706.28亿,位列全国第91位。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镶嵌南北,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境内有乾隆行宫、项王故里、骆马湖、洪泽湖国家级湿地等著名景点。

宿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市、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

宿迁是中国酒都,洋河、双沟两大名酒出产于此。

2012年8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授予宿迁“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

宿迁辖沭阳、泗阳、泗洪县和宿豫区、宿城区、湖滨新区、洋河新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宿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

有96个乡(镇)和18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建制镇75个,村委会965个、居委会477个。

2013年,宿迁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15.61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5.67亿元,增长13.0%。

14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江苏省前三,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0项指标增速位居江苏省首位。

2.优势分析2.1区位优势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属于长三角经济圈(带)、淮海经济区、东陇海产业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

宿迁市地处欧亚大陆桥头堡城市群,交通十分便利。

水陆干线四通八达。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内河通航里程达897公里。

京沪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宿新一级、宿沭一级、宿邳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新长铁路、205国道穿境而过,宿新高速公路、宿宿淮铁路正在兴建。

高速公路质量和密度位居全省第一位。

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40分钟,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60分钟,距连云港港口90分钟,空港优势非常明显。

优越的地理区位使得宿迁市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契机。

2.2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宿迁相较于苏南等发达地区的最突出的优势。

由于开发较晚,宿迁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在选择发展路径时,少走弯路,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和建设城市。

当苏南等发达地区出现用地紧张等情况时,宿迁市有大面积的、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尚未开发的建设用地。

当其他地区出现劳动力紧张即所谓的“民工荒”时,宿迁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2.3资源优势2.3.1矿产资源:宿迁市矿产资源丰富,石英砂、陶土储量超5 亿吨,蓝晶石、黄砂储量居全国省辖市之首,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宿迁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极好的基础2.3.2木材资源:宿迁是中国著名的“杨树之乡”。

现有以意杨为主的木材成片林已达 190 万亩,活立木蓄积量 1000万立方米,每年可采伐利用木材 90 万立方米以上。

2.3.3水产资源:宿迁市水域面积 350 余万亩,至 2003 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达 140 万亩,其中稻田养殖 60 万亩,湖泊围网养殖 35.25 万亩;水产品产量达 15.15 万吨,渔业产值实现 28 亿元。

宿迁是著名的“中国螃蟹之乡”。

2.3.4名酒资源:宿迁是国内著名的“名酒之乡”,是我国同时拥有两大国家级名酒品牌的两个地级市之一,洋河、双沟两大品牌在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同居八大名酒之列。

2.3.5商品粮基地:宿迁是农业大市,所辖 3 县 2 区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近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720 万亩,粮食产量 55 亿斤。

3.劣势分析3.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市内基本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城市公用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

包括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如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医疗卫生公园广场等;以及为生产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如教育社会保险人才市场等。

3.2地处苏北腹地,缺乏发展依托在苏北五个地级市中,宿迁位于苏北腹地,江苏省的几条战略发展带均与宿迁无关:其北部的陇海产业带包括徐州和连云港,东部的沿海产业带包括连云港和盐城等,南部的沿江产业带则覆盖扬州和泰州。

只有宿迁和淮安位于三条产业带围合而成的洼地中。

3.3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优势产业宿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只有酿酒产业比较发达,玻璃制造业也有一定实力,其它产业企业规模大多较小,优势企业很少。

以 2004 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例,当年江苏省为 42.3%,淮安为 26.4%,盐城为 25.2%,连云港为 19.7%,而宿迁仅为 12.9%,不及江苏省的三分之。

3.4城市规模小,知名度及影响力低宿迁市由于成立时间短,城市规模较小,在国内城市中缺乏知名度。

招商引资的影响力也随之底下。

过低的城市知名度不利于城市资源特别是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的发挥。

4.机遇与挑战4.1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浙江温台地区、江苏苏南地区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资源日趋紧张,产业更新换代的呼声日高,传统制造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从国内产业转移看,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加速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缓解能源、环保、用工等方面的压力,资本及产业向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

投资客商由过去的单体个别行动转变为集群联动,一些客商往往是结伴同行而来,一旦签约往往形成批量,成功率显著提高。

因此,宿迁赢得了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产业转移对于宿迁而言同样也是挑战,作为新兴城市,初次承接产业转移,宿迁在方方面面都面临挑战。

既要妥善安排好外来客商,又要考虑到本土产业的利益。

4.2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江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加大对苏北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宿迁的扶持,下更大力气帮助宿迁实现突破”,为宿迁集中精力谋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加大对宿迁市的扶持力度,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宿迁是江苏省唯一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

省级机关和苏州市对宿迁的帮扶,为宿迁市发挥后发优势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宿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进一步增强其发展的内生机制和内生动力。

面对如此良好的政策环境,宿迁市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政策。

4.3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宿迁市目前正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优势和劣势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孕育新的调整和突破。

从国内环境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积蓄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后劲。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给宿迁市带来了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各地发挥自身优势、竞相发展,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日益明显。

从内部环境看,一是面临总量扩张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三是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四是社会建设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

5.宿迁市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1城市规模小,结构散,各县区间联系不紧密,集聚能力差宿迁市区基础设施到位的城区规模为22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34 万人,宿豫和宿城两区地区生产总值99 亿元,财政收入 6.9 亿元。

不论从市区人口、经济规模、零售额等各方面看,宿迁目前的城市规模都很小。

宿迁市域内城市结构分散。

宿迁主城区作为宿迁地区的中心城市,其规模相对于沭阳而言并无多少优势可言,两个城区的三产规模尚不及沭阳县。

未来沭阳撤县设市后,城市规模可能发展更快,将影响宿迁中心城市的快速集聚能力。

沭阳和中心城的竞争将进一步影响整个宿迁市在区域的竞争力,可能加剧要素资源向徐州等地流失。

5.2城市间交通联系不便宿迁境内没有机场。

从徐州机场到宿迁大约1 小时车程,距离并不太远。

但由于机场不在宿迁境内,对宿迁的城市营销和招商引资不利。

现有铁路从宿迁境内穿过,经过沭阳但不经过宿迁中心城区。

目前正在修建的宿淮铁路经过中心城区南部,但仅为支线铁路。

对宿迁的交通条件有帮助,但难以根本改变宿迁中心城在苏北地区铁路交通相对落后的状况。

以上海为例,位于苏北腹地的宿迁,离上海大约500 公里左右的陆地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