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1. 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空气污染;产生酸雨;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曹受破坏。

3.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4.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5.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2)地球自转的存在;(3)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6.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7.简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特征上有何差异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既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受东南信风转向成西南季风的影响特征由于温度梯度及气压梯度都很大,故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比较强盛。

冬季由于北部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冬季风比较弱,而夏季由于叠加了转向的西南季风,故风的势力很强8.研究水量平衡有何重要性?(1) 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

(2) 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3) 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4) 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

9、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1)河流动力减弱; (2) 泥沙来源丰富; (3) 海洋动力较弱; (4) 口外海滨区水浅。

10.崩塌的防治有那几种?(1) 在崩塌可能发生的危险区,要作详细的调查和预防措施。

(2) 对正在发展中的崩塌,一般以避绕为主,或以隧道通过。

(3) 对表层不稳定的岩土体,可采用清挖、锚固、网包及拦挡等加固工程。

(4) 开采地下水前要认真勘察,合理布井和建井,严格控制抽水降深和排水强度。

(5) 对已出现的喀斯特塌陷洼地,应按不同情况和要求,采用填、堵、跨越、灌浆、围封和加盖等工程。

11.试述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2)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3)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4)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总之,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生。

水分循环过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12.试述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冰蚀地貌的影响大陆冰川作用的中心区,冰蚀强烈,地面岩石裸露或半裸露,现代风化层很薄,加上寒冷的气候,对动植物生长与繁殖极为不利。

但冰蚀湖盆区,却有利于水上航运的发展,如北美洲的五大湖区是沿岸许多城市的交通枢纽。

又如北欧的冰蚀湖,往往有水道相通,或开凿运河后使湖泊相连,成了水道网的一部分。

不少湖盆内还堆积了厚层的泥炭层,可作为工业燃料开采。

山岳冰川的冰斗湖、U谷中的冰蚀湖盆等,由于水头落差大而可建立水电站,如阿尔卑斯山的一些水电站。

山岳冰川的冰川谷又是优良的天然水库库址,那里的水质好,流量稳定,成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如我国天山上的天池,祁连山酒泉以南的观山海子等。

同时水库周围环境优美,是旅游胜地。

高纬地区的峡湾,湾宽水深,极有利于交通,也是一些重要港口和城市所在地,如挪威首都奥斯陆就是建立在峡湾顶上的。

(2) 冰碛地貌的影响更新世的大陆冰川的冰碛地貌面积大,分布广,如今欧洲的英、荷、德、波、俄等国广大地区都是冰碛地貌地区,其中欧洲大平原实质上就是由各种冰碛丘陵及冰水平原组成。

土地的组成物质较粗,以沙砾为主,透水性强,丘陵只适宜于林业、果园或牧地,丘间平地或冰水平原,才是农业所在地。

在丘陵中,终碛垄和蛇形丘又常常成为公路或铁路的天然路基。

例如由圣彼得堡到赫尔辛基的铁路就是建立在终碛垄之上的。

又如在中欧,串通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的东西走向的运河,也是以终碛垄之间的低地作为修筑运河的地形基础的。

13.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1)波浪作用:对海岸地貌发生作用的是浅水波,它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对海底及岸边发生侵蚀或堆积;另一方面因波浪折射而造成海湾处波浪能量的辐散,产生堆积;而在岬角处因波浪能量的辐聚而发生侵蚀(2)潮汐作用:潮汐对海岸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影响海岸带的作用范围及作用强度。

二是影响海岸带地貌类型的发育,三是潮流流速影响海岸带的侵蚀与堆积。

(3)沿岸流作用:沿岸流是与海岸平行的水流,它在风浪推动下沿海岸一定方向流动,而且有一定速度,可侵蚀晦岸或造成堆积。

(4)风力作用:风吹过海面时,把能量传递给海水,产生波浪以及海岸的增水或减水,从而造成海岸的侵蚀或堆积。

因此不同的风向、风力强度和吹程.对海岸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风的吹扬作用,还成为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

(5)河流作用:河流每年直接输入海洋的泥沙有17000亿吨,另外还有大量的溶解质。

这些泥沙大部分堆积在海岸带,它不仅直接堆出三角洲平原,而且还为其他海岸堆积地貌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6)生物作用:海岸带生物繁茂,生物的生长和遗体堆积,对生物海岸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贝壳堆积可形成贝壳堤海岸:红树林生长成为红树林海岸;珊瑚礁堆积成为珊瑚礁海岸等。

(7)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海平面变动或地壳运动均影响着海岸带的范围、轮廓、侵蚀与堆积。

(8)岩石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岩石和构造会影响海岸的侵蚀速度和形态。

如软弱岩石和构造破碎带易被侵蚀,造成海湾及低平的海岸;坚硬岩石的海岸则难以侵蚀,多成为岬角和高陡的海岸。

构造线与海岸线交角不同时,会造成不同的海岸类型。

14.泥石流有那几种类型?如何防治泥石流?(1) 类型: 1) 粘性泥石流 2) 稀性泥石流(2) 防治:治理泥石流可从生物和工程二方面着手,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生物措施主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范围内外做好护林造林工作,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减少固体物质的积累。

对已经发生的泥石流区,也能把地表堆积物稳定下来。

工程措施,当生物措施尚未生效时,局部和短期内仍须使用工程措施。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做:蓄水工程谷坊及拦沙坝工程排导沟工程停淤场工程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在我国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1) 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等因素学说; (2) 生物发生学论点;(2) 地球内部深层次因素论点地貌对土壤形成有什么影响?(1)地貌组成物质对成土的影响;(2)地貌形态对成土的影响:A、高度的影响——土壤垂直分带;B、坡度、坡向的影响——对水热条件的再分配起重要作用;C、山脉走向、排列方式及山间盆地和谷地的组合情况对各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的影响。

(3)地貌部位差异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形成各种不同土壤类别。

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1) 人类的出现: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人类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

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史上又一次重大飞跃。

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形成的标志。

人类从天然生态系统取得食物,实际上是取得太阳能的固定形式。

又从自然地理系统取得低熵物质(水、矿物、水电)。

还利用地质时期的一些潜能(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形成人类生态系统。

(2)人类社会的的生产方式在不断演化:从狩猎、采集→农耕放牧→农业→工业→后工业阶段等,不断改变着太阳能在天然生态系统中的流通与转换,不断增加能量的投入。

时至今日,人类生态系统已受到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滋扰。

地方性与地带性、非地带性的关系(1) 地带性——就是由于地球形状、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2) 非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

(3) 地方性——就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由局地分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陆地表面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性。

简述综合区划的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的关系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阐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效应。

1) 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人类开拓陆地表面,人为景观形成);(2) 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储水、调水,排放污水、废气);(3) 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下垫面状态,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4) 对生态平衡的改变(正面的: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新加坡的城市布局与环境绿化;反面的: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5) 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人为土壤侵蚀速率是自然侵蚀的125-170倍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人类无论从哪一方面触动自然,都可能引起环境的整体变化。

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1) 大气的温度随之上升:由于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透明,但对地球的长波辐射则基本吸收(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