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课件】自然地理学---20
【大学课件】自然地理学---20
地形侵蚀回春(rejuvenated; landform):
由于地壳隆起或海平面下降,使区域侵蚀基准 面降低,以及降水量增大,河水流量增加等因 素,引起一个地区的侵蚀作用加强,地面切割 加深,这种侵蚀作用“复活”的现象,称为地 形侵蚀回春。我国华北的海岸和山地都可以见 到明显的地形侵蚀回春现象,是多旋回地形的 一种表现。
河流(river ):沿着地表线形谷槽流动的水流。、有的河
流长年流水,有的河流只在雨季或暴雨后才有水流。根据河流 与地质作用的关系和河流发育的顺序,可划分为顺向河逆向河 偶向河先成河次成河后成河或叠置河等。河川水流为外动力地 质作用的主要动力之一,对地表长期进行着侵蚀搬运和堆积作 用不断的对地表形态进行改造。
河谷平地( valley basin ):山区中河谷的开阔
地段或河流交汇的开阔地段。河谷盆地是修建水库的有利地 形条件。
洼地(depression ):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
相对低洼的地形。一般是由于差异侵蚀或差异堆 积作用形成,其规模较盆较小。
坝子(intermontane basin ):我国西南
山顶(peak ,summit):构成山地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山地的最高部分。山顶呈线装延伸的叫做山脊。 受岩性、构造和外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形态有尖顶、 圆顶和平顶,此外还有梁峁状、锯齿状、和峰林状 的山脊。
山坡(mountain slope):指介于山顶与山麓之间
的部分,是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山坡分布较广,因 此山坡地形的改造变化是山地地形变化的主要部分,例如 许多现代地貌过程大都在山坡上发生;同时山坡地形往往 记录了并能反映整个山地的演化历史和新构造的性质。其 形态复杂,有直形、凹形、凸形和多见得阶梯形。
大陆(continent):面积广大的陆地。是地
球表面最大的构造地貌单元,地壳的一个组成部 分,具有独特的双层结构,表层为巨厚而轻的硅 铝层,底层为深厚而重的硅镁层。大陆绝大部分 为海水包围并露出海面之上成为陆地,少部分大 陆边缘(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为海水淹 没成为浅海。地球历史现阶段巨大的大陆有六块: 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 洲大陆、南极大陆。
河谷( river valley ):河流侵蚀切割而成的槽
型凹地。它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和谷坡。按断面形 态河谷可分为“V”形谷、“U”形谷和“”形谷。河谷展 宽段和狭窄段的出现是岩性不同或断裂构造存在的重要 标志。
河口( river mouth ):河流下游入湖、入海或
汇入主流的河段。入海河口可以是三角洲,也可以是三 角湾。三角洲是由于河口区的堆积作用大于波浪、潮流 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三角湾是河口区径流量大,输沙量 少,同时长期受潮流与波浪的冲刷形成的。
逆地形(reversed relief ):同构造地形不一致的地
形。例如在厚层软岩和薄层硬岩互层的箱状褶皱条件下,当地区 抬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深切时,背斜顶部由于张解理发 育,水流侵蚀比向斜部分超前进入巨厚的软岩中,迅速开拓出一 个宽而深的河谷,而向斜部分受上层硬岩的保护,侵蚀作用远远 落后,反而高悬成为岭脊,这种背斜为谷,向斜为岭的现象又称 倒置地形。顺地形和逆地形的分析是揭示新构造表现特性的重要 途径之一。
的山间平原或盆地常称为坝子。有的是石灰岩溶 蚀盆地,有的是沿断层陷落的构造盆地。高原上 的坝子是主要的农田分布区。
正地形(positive relief ):新构造上升地区
或相对高于邻区的地形,称正地形。例如高原和山 地都属于正地形,山西高原是遭受复杂切割的正地 形。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床往往发生或储存在正地形 中,尤其是由于背斜构造或穹隆构造形成的高地和 丘陵等正地形中。
高平原(upland plain ;high plain):海拔200
米以上的不同规模的盆地长期呈面状下沉,不断为各种成因堆积 物所补偿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堆积平原。我国的河套平原、银川平 原和成都平原等都属于高平原。
低平原:( low plain ):指海拔低于200米的、与高地
毗连或由高地围限、切割微弱、辽阔而平坦、堆积成因的平地。 是在巨大盆地长期呈面状下降,不断为堆积物所补偿的条件下所 形成的大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盆地( basin ):陆地上中间高四周低的盆状地形。其
规模大小不一。海洋底部的凹地也称盆地。
山间盆地( intermontane basin ):由山地围限
的低地。
内陆盆地(inland basin ):大陆内部河流皆为内
流河的盆状地形。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新疆吐鲁番盆地最低出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世界最低的内 陆盆地。
流域( drainage basin ):河流集水范围的总称。
在一个地域内的地面径流通过各级支流最后都汇入一条主流, 这个集水范围即称为该主流的流域。
流域面积( drainage basin ; river basin area ; water collecting area ):又称集水面
积或汇水面积。指流域的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流域面积大 都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用求积仪或其他方法求得分水 线圈定范围内的面积。
构造平原(tectonic plain):以地质构造作用为
主而成的平原。一般指海成平原。这种平原的地面坡度与 组成平原岩层的原始产状一致。
上升平原(uplifted plain):根据构造运动方向
划分的一种平原类型。是由于地壳上升,外动力地质作用 使地壳表面不断遭受剥蚀作用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准平原。 如内蒙古高平原。
负地形(negative relief ):新构造下沉地区
或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称负地形。例如平原和盆地 都属于负地形,河北平原就是接受巨厚堆积的负地 形。
顺地形(consequent relief ):指与构造形迹一致的
地形。长而平行的规则褶皱总是表现为平行岭谷地貌,在褶皱构 造较新的地区,地形起伏与构造起伏表现一致,即背斜为岭向斜 为谷。四川盆地东部的平行岭谷,是梳状褶皱上形成的顺地形。 以厚层硬岩与薄层软岩互层构成的梳状褶皱,背斜顶部的岩层即 使遭到侵蚀破坏,但由于软岩很薄,其下方的硬岩很快出露,将 阻止背斜顶部继续被侵蚀切ntain system):在一个巨大的构
造单元或一个大型构造体系范围内发育形成的, 在形态成因结构上有紧密联系的属于同一系统的 若干相邻山脉的综合体,例如喜马拉雅褶皱带上 形成的全部山脉统称喜马拉雅山系。
山脉(mountain range):呈线状、条带状、
或束状连续延伸的山体,称为山脉。它的分布主 要受构造的控制。例如我国东部山脉的走向主要 受北东或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西部相反。由于 山脉构造比较复杂,有利于岩浆活动,是各类金 属矿床形成的主要场所。
悬沟(hanging valley ):多发育于黄土崖壁上,
纵剖面十分陡峭的宽浅小沟。或者是支沟沟口与主沟或山 间平原之间有陡坎或跌水等裂点存在的地带,统称为悬沟。
山(mountain): 又称山地。陆地上海拔500米
以上,并由山顶(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脚) 三个要素组成的隆起高地,统称为山。
名称
最高山 高山 中山 低山 丘陵
绝对高度(米) 相对高度(米)
>5000 3500--5000 1000--3500 500--1000
<500
>1000 200--1000 200--1000 200--1000 <200
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的地貌学概念
侵蚀旋逥(erosion cycle):又称地貌旋逥。是
戴维斯提出的一种地貌发展的理想模式。指一个平坦地区 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其后在长期的地壳稳定条件下, 地貌受长期侵蚀作用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地 貌发展阶段,称一个侵蚀旋回。又一次地壳运动后,准平 原再度被抬升,地貌有进入一个新的侵蚀旋回,称侵蚀回 春。这一学说所假设的构造运动条件过于简单、机械;在 论述地貌发育过程时,单纯强调流水侵蚀作用,带有主观 性;对侵蚀旋回发展阶段只用演绎的方法,比较片面。
三、流 水 地 貌
流水地貌(fluvial landform ):地表流水的
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可分为暂时性流水 地貌和经常性流水地貌,前者如冲沟、洪积扇等;后者如 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又可分为有明显槽床的线性流 水和无明显槽床的片状流水地貌,前者又称河流地貌,在 各个气候区普遍存在;后者主要出现在干旱区的山麓地带, 表面覆盖着薄层的岩石碎屑,形成微缓倾斜的山麓剥蚀平 原。
较大、顶部起伏较小、耸立于周围地面之上的高地。规模较大 的高原顶部常形成丘陵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世界上最大的高 原是非洲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此外我 国还有规模很大的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
平原(plain):宽广平坦、切割微弱、略有起伏并
于高地毗连或为高地围限的平地。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 于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因为在这样的条 件下,外力地质作用才有可能充分地夷平地面或补偿外 力所造成的地面不平。平原按不同的因素可划分出多种 类型:依据其海拔高度可划分为洼地、低平原、高平原 和高原;按其不同地质构造运动方向划分,有上升平原 及下降平原;按其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有构造平原和 非构造平原。非构造平原又可进一步根据外力作用因素 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等。然而在自然界里形成的各 种类型的平原,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剥蚀平原(plain of denudation):一类非构造
平原。是指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由各种外力剥蚀作用 形成的平地。在这些地区地壳升降运动幅度不大,上升速 度极其微弱,不同年代的河流基本上作用于同一个侵蚀基 准面上。
堆积平原(plain of accumulation):非构造平原
之一种。主要由于地壳长期大面积下沉或不同规模的盆地凹陷, 不断为各种成因的堆积物所补偿而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地。这类平 原可依堆积物地成因划分为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海 积平原和冰积平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