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设计思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
为了探讨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章在分析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之后,又以崇明岛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分别从冲积岛是怎样形成的、崇明岛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三方面,描述了崇明岛的发展演化。
最后,让学生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一:1.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建议做一个模拟试验,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一定量的水从山上流下来,观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积情况,然后重复上述实验,直到有冲积岛形成。
2.冲积岛发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建议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明确阐明这个观点。
3.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年代和崇明岛的位置来加以分析。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101年前,崇明岛是一个小岛,而后分为南北两岛;南岛由西向东迁移,三易其位;北岛由南向北发展,四易其位;两岛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东迁移,于1583年形成现在的崇明岛;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迁移。
4.对于资料3,建议教师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其中,问题1的答案是: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问题2的答案是: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改变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5.对于崇明岛的未来,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崇明岛的变迁历史和发展现状来分析由各种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变动通常都是比较缓慢的,超出人类历史的范畴,而这个问题研究所选择的崇明岛,其发生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甚至是有文字记载的,这就为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供了方便。
在研究过程中要大量应用到本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有关流水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培养进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
最后对地理事物的发展作出预测,应该说这是问题研究的较高层次。
教学建议二:1.这个问题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建议老师们配合一个试验,模拟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的全过程。
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流速一定的水从山上冲下来,看一看泥沙在下游堆积的情况,在河口就有可能出现沙洲。
2.冲积岛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有关3.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读懂崇明岛的变迁图,根据不同时期崇明岛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描述。
引起崇明岛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4.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形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上,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
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周围港口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对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5.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原理,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崇明岛会与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
相关资料:1.冲积岛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只因成因不同而单独作为一类。
冲积岛由于组成物质主要为泥沙,故也称沙岛。
冲积岛主要分布于河口地区。
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
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属第四纪以来的冲积地层;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冲积岛的成因不尽相同。
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缓流区,使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的。
珠江口沙岛成因不一,有的是由河心滩发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有岩岛阴挡产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较慢的一侧泥沙沉积而成沙垣,再发育成沙岛;有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湾岛浊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岛;还有一种是由波浪侵蚀沙泥海岸,从海岸分离出小块陆地,也成了沙岛,这种沙岛较为少见。
冲积岛由泥沙组成,结构松散,因而在外形轮廓上很不稳定。
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冲积岛四周形态发生改变。
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岛与河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一边逐渐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两岸的长条形岛屿;而垂直于河流的两端,上游不断缩减,下游又逐渐增加。
但是,有时整个岛屿被冲蚀消失;有时岛屿与大陆接近,最后连成一体。
2.崇明岛的变迁崇明岛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
唐朝初年(618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江面上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
随着移居岛上人口的陆续增多,到了10世纪的五代时期,开始在西沙上设崇明镇,这就是崇明的由来。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由于长江主流南北移动和潮汐波浪的影响,岛陆屡有坍塌。
随着长江口的东移,崇明岛不断沿江下迁。
11世纪时,西沙西北又出现了一个新沙,叫姚刘沙,东北也出现了三沙,西沙和东沙则坍没被江水冲走。
由于长江主水道不断摆荡,三沙在经历发展扩大后又南坍北涨,向北迁移日渐缩小;同时在它的东面,先后出现了平洋沙和长沙。
1583年,县城又迁至长沙,也就是现在崇明城的前身。
近400年来,崇明岛经历了多次沧桑之变和迁移。
仅1583年以前,崇明县城就搬迁了5次。
直到现代,崇明岛也是不稳定的,长江口北支水道逐渐变窄变浅,也许将来崇明岛会与苏北平原连在一起。
3.梦想岛——崇明岛抒怀(节选)我是这梦想之岛的农人的儿子。
这个沙子一粒一粒沉积的岛,也是梦想一层一层堆砌的岛,可是梦想之初又在哪里?又是什么?长江已经流淌亿万斯年了,长江在流出之初便挟裹着上游中游的泥沙浩浩入海了,谁能说得清这最初的沉积发生在何时何地呢?人所看见的也就是表象了:在唐朝武德年间有两个沙洲出露水面,时名东沙、西沙,这是崇明岛最早的乳名。
我苦思冥想,那最初露出水面的东沙何西沙上晃动着的芦苇群落,该是梦想的底色吧?那些野鸭及白天鹅便是梦想的翅膀了。
有渔船过往,也有渔人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东沙和西沙,人的脚步总是犹犹豫豫的,70年后人的足迹才踏到了这两个小沙洲上。
此后的1000多年间,又有新的沙洲涨出,又有新的芦苇出生,但,东沙和西沙及别的小沙洲纷纷坍塌,这个时生时灭的过程最终使崇明岛连成东西狭长的一片,也告诉我们:崇明岛决非瞬息之作。
梦想也曾坍塌过,梦想落进了波涛中,梦想回到江海便是梦想的永生了,但梦想总是冲激着崇明岛,那些新生的沙洲一旦出露便沉浸在梦想中了,在江与海之间,在水与沙之间,像芦苇一样密集地生长,像露珠在狗尾巴草上流动,像渔网里捞起的晨曦和月光,像风吹过农家的竹林,像雨点落在田埂路上。
一次又一次,面对大芦荡,我轻轻地吟哦着:曾经朝夕相伴,你无言的辽阔与苍茫,一如生命的终极猜想,当深秋时节,荻花如霜,你面对旷野白发苍苍地守望,如同我白发苍苍的亲娘,难道说守望的神圣就在这无边无际、无言无声中吗?我是踏着你的泥泞小道到处流浪的啊,大芦荡,我的富有是因为我带走了青枝绿叶的梦想。
在江海之间,当潮汐搅动整个大海,有一只芦船从星空下返航,谁也不会告诉我它几乎颠覆以及没有沉默的故事,就这样搁浅在沙滩上,等候着冬天的雪,等候着在那飞飞扬扬的梦想中的一次白色的殉葬,成为泥沙,回到本源,然后托起天使的翅膀,为一对大雁的爱巢奠基,和大芦荡一起,架构一个野性的天堂。
不知道有没有老去的梦想?但,我在崇明岛的东端,在东海的每一次潮汐过后,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新涨出来的一层大约一个铜板厚的土地,崇明岛就这样以每年两万亩土地的速度日长夜大,这是不是新生的梦想?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这是新地。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这是湿漉漉的新地。
这是沧海桑田的最新明证,它确确实实地告诉我:沧海桑田是眼前的现实,尽管沧海桑田这一词语本身包括了地球海陆演变的一个过程,从此一意义上说它已经十分苍老了,但它又是年轻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波澜壮阔地演变的年代虽然早已过去,但过程本身并没有结束,人类寄居的这个地球依然是动荡不安,瞬息万变的。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