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轮复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轮复习
各项措施,形成了 “贞观之治”的局面,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唐玄宗 时期,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实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 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宋
二府三司
皇帝
削弱宰相权力 枢 中 参 度 盐 户 皇帝总揽大权 密 书 知 支 铁 部
院 政 门 (三司) 事 下 (二府)
影响 强化的产物
2018/1/2
2018/1/2
内阁官员
宰相
内阁职权(特点):
1.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 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 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设于康熙十六年,光绪二十四年撤 销,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 方。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 皇太极 康熙 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 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 议政王大臣 议政王大 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 会议 臣会议 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 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 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 备于雍正朝。奏折运转处理程序, 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 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 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
2018/1/2
2018/1/2
清朝十二帝
入关之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皇太极 入关之后: (1) 清世祖 顺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康熙 (1661-1722) (3) 清世宗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乾隆 (1736-1795) (5) 清仁宗 嘉庆 (1796-1820) (6) 清宣宗 道光 (1821-1850) (7) 清文宗 咸丰 (1850-1861) (8) 清穆宗 同治 (1861-1875) (9) 清德宗 光绪 (1875-1908) (10) 溥仪 宣统 (1908-1912)
贞观之治(627-649)
1、概念(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 强盛,文化发达,贞观是唐太宗年 号,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 面称为“贞观之治”。
2、原因(措施):
2、原因(措施):
⑴政治方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
皇位世袭、终身:“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 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为什么、凭什么称皇帝?
一、结束分裂,统一六国
1、过程:
①先灭弱韩:前230年 ②离间灭赵:前228年 ③水灌灭魏:前225年
为什么首先灭韩?过程特点?
④王翦灭楚:前223年
⑤北灭燕国:前222年 ⑥完胜灭齐:前221年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
皇
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九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卿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
唐
三省六部制
皇帝
(宰相)
中 尚 门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书 书 下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 (草拟诏令)(执行) (审批) 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官 军 刑 工 户 礼 吏 政 狱 程 籍 仪 任 建 赋 免 设 税 考 财 核 政
形成背景
经济: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的进步,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分散性和落后性)
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新兴地 主阶级产生。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 土地所有制。 思想:法家思想。
客观原因:社会需要。
中央官制的演变(皇权与相权)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制度 5.交通上: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驰道、直道、灵渠、人工渠道)
6.思想上:焚书坑儒
◆总体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体现在帝位
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 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 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 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指管理方式,是相对于地方分 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 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绝对 服从中央。
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 承旨遵办 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 内阁、六部 处理国政的制度。它创建 于皇太极崇德二年,撤销 南书房 于乾隆五十六年。 进一步加
皇权扩大
2018/1/2
2018/1/2
强君主专 制
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始设军需房 材料四 军机处 ……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 材料二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 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 (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 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 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清史稿 · 军机大臣年序表》 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 军机处》 ——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 赵翼《檐曝杂记 · 军机处》 设置原因: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财政
行政
军事
内阁制的设立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①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②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 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③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④根本原因? 巩固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 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 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 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 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 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存百姓)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⑶文化方面:
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⑷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羁縻府州,都护府,和亲 ⑸对外关系:友好开放,鸿胪寺
材料(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 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3、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远交近攻”
2、秦国为什么能顺利统一六国?
(1)客观条件:(历史趋势;秦国实力)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 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长期频繁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 (嬴政的雄才大略)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
明成祖 设立内阁 时期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7
参与军国 大事的商 讨
可以“票 拟”对奏 疏的处理 意见
地位逐渐上升
首辅权压群臣,六 部几乎变成其下属机 构
明宣宗 以后 2018/1/2
2018/1/2
内阁
5、内阁制的特点(p17-18)
• 材料一: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 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 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思维点拨: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 • 三种制度——行政制度(中央官制与地方政 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 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 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 (汉至元)、强化(明清)。
2018/1/2
2018/1/2
思考:材料一、二说明明太 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
明太祖与奏章
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十三 年正月十一(1380.2.17),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 丞相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 并宣布成为定制。 奏章共16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
②亲重大臣,人员精干(精)
军机处的特点: ①地处内廷,减少中间环节,办事效率高(速) 军机处
③机构简单 (简)
④严禁外官擅入,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密)
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018/1/2
2018/1/2
地方 大员
密折制 制定法规章程
(有章可循)
康熙大帝
清圣祖仁皇帝 名爱新觉罗· 玄烨 (1654-1722) 8岁登基 14岁亲政 69岁驾崩 在位61年 年号 康熙 (康,安宁;熙,兴盛) 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巩固统一
⑴由来: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1、平定“三藩”⑵经过: 康熙亲征,起用汉将,重用绿营 ⑶影响: 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 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