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 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度, 而开创了下班段的科举考试制度。论租税制, 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制,而开创 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军队,结束了上半 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班段的自由兵役 制。因此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 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中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作用(意义和影响): ①分工合作,互相牵制补充下提高行政效率; ②三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 盾; ③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 ④是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 熟;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
宋代: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东府)
行政


度 支 盐 铁


财政
相权再被分割 皇权继续加强
枢 密 院(西府)
军政
户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工 部
吏 部
户 部
刑 部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
• • • • • •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 决策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不同: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是法定中央 机构。参与决策,制约皇权。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不是法定 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不能制约皇权。 同:二者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中朝制与外朝制
1、含义:以皇帝为首的皇权与以外朝官员集团 为载体的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 2、中朝的主要组成人员:1)皇帝的私臣。2) 身边的宦官(奴才)。3)外戚。 3、基本原则:以中朝制外朝(以内制外)【始 于汉武帝】。中朝官制约外朝官,中朝官朝外 朝官转化,然后再以中朝官制外朝官。
中朝制与外朝制
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名宫禁,或者称宫省;同时 为了皇帝处理公务方便,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 机构,叫台阁(尚书台、兰台等)。此外皇帝还 可以用加官的方式,给外朝信得过的官员加上某 个头衔,令其入宫办事(侍中、中常侍、给事中 等)。加官和台阁在皇帝身边,成为事实上的决 策中心,人们称为中朝。 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名府寺。所以三公九卿为 代表的正规中央政府也叫外朝。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皇帝
厂卫 殿阁 五军都督府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全国 军队
明朝中央行政制度
6.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废宰相
原因:明承元制,丞相威胁皇权。 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
创立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票拟” “批红”) 评价: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 是君主专制强 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汉到元的官僚制度(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朝代 西周 战国—秦汉初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
(1905年)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征辟制
评价 世袭制,维护贵族特权。
打破世袭,不宜和平时期。 选拔人才,任人唯亲。
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高低,日益腐朽。
科举制
积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 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 定,促进文化的发展。消极:明清八股取 士,束缚了思想。
密折制度
•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
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 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 • 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 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 密的作用 。 • 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一、商朝——内外服制度 商王的控制力有限。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二、西周——分封制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血缘关系密切,臣属关 系明确。 三、秦朝——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 了世袭制。 三、西汉——推恩令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分割了王国的封地。 四、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地方各种权力都收归中央。 五、元朝——行省制
探讨从选官制度演变中看选官标准的演变?官 吏选拔权的变化?以及其影响? 世官制 血缘等级 地方 察举制 品德才学 地方+中央 九品中正制 门第(血缘)中央世家大族 科举制 才学(考试成绩) 中央政府
1、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保证统治稳定。 2、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威,维护国家的统一。 3、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民间的读书风气。
行省制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 省长官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直接对中书 省负责。 元朝在地方共设十个行省,下辖地方路、府、州、 县四级。地方权小易控制,行省权大而不专,有利于 中央政府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 展,也是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而且对明、清仍至今天的地方行政制度也产生重大影 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演变
目标与任务: 目标:用两个课时的时间,明确中国古代从秦到清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设计的先进性,认识政治制度与民族性格养成 之间的关系。 任务:1、通过中央官制演变的史实和影响,认识约束 权力的重要性。 2、通过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史实和影响,理解地方管 理方式设计的多样性和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3、通过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理解科举制的重要意义。 4、通过监察谏议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皇权 专制的趋势和弊端。
隋唐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
阶段 创立 完善
畸形
朝代 隋 唐
明朝
贡献 设进士科,考试录取 创武举、殿试 把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八股取士
•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
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区别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 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 不能对皇权制约。
清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内阁 军机处
(过程)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务
六部






议 政 王 大 臣 会 议
(清初)
军 国 大 事
南 书 房
军 机 处
(康熙) (雍正)
隋唐三省六部制(职责、作用)
皇帝 中 尚 门 群相制、委员制 书 书 ——钱穆 下






三省的职责: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作用: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 率。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内容、影响作用分别是什么? 1)内容及职责: 三省:中书省—决策,起草诏旨 门下省—审核诏旨,不当者驳回(有谏议 职责)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2)特点: 分工严密,互不相属;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唐朝地方制度设计的不足: 一是中央的检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 二是有军队首领来担任地方行政首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之得失》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地方节度使权限过大 措施: 收精兵:剥夺节度使的军权,军队守内虚外原则 削实权:文臣知州、通判监察 制钱谷:设转运使,财赋运京师,消除地方分裂割 据的物质基础。 影响: 积极: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中央 集权。北宋基本解决中央地方矛盾。 消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 贫积弱
1.秦汉: 三公九卿制;西汉设“中朝”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意义:①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②互相牵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3.北宋: 二府三司制 探讨:皇帝集权的策略?
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4.元朝: 中书一省制 5.明朝: 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内阁 6.清朝: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削弱)、 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秦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为
3、地方官制:郡县制
4、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军功爵制、殿 下制度 5、法律和监察制度:秦律、御史大夫
中央官制的演变 ——皇帝与宰相的温情、悲情、无情交锋
• 宰相与帝王,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关系的 主角;相权与君权,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 冲突的核心。 吕不韦成就秦始皇而后遭放 逐,韩信辅助刘邦而后被杀戮,刘备三顾 茅庐起用孔明而三分天下,曹操挟汉献帝 以令诸侯……宰相与帝王在历史的瞬间中 上演了一幕幕中国历史上最精彩、最血腥、 最无情的人间活剧。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御史 大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两汉的内外朝: 决策机构 中朝 皇 帝 外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