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doc
《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doc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研究方法过程中,培养了较深的研究欲望。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
地球内部物质性质是均一的吗?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所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这种不同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状况。同学们打开书21页,对于波速你发现什么?
这两个面上地球内部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不连续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资料发现了33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界面,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名为莫霍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2900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面,故将此界面命名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成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我们把它叫做地震波,具体怎么利用地震波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地震波的基本情况
注意:说“岩石圈就是地壳”对吗?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的比温度升的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问题: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表明地核不是固体。这种说法对吗?
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是什么?
接着我们又离地球近了一些,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那么地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又走近了一些去看地球,也就是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了解到地球有哪两种运动?
又学习了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都有哪些意义?
这节课我们再走近一些,一起解剖一下地球,看看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同学回答
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一般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行星
太阳
自转和公转自转ຫໍສະໝຸດ 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是与时差
3地转偏向力
4地球形状的影响
公转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四季和五带
地球内部结构
我们站在地球上,上有天下有地,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我们又把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部分。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地球内圈,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怎么研究能知道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地震波分为哪两类?
纵波和横波各有什么特性?
题:当发生地震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的鱼都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物质中地震波的传播是不同的,固态物质中横纵波都能通过,液态和气态物质中只有纵波能够通过,并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在三态中也是不同的,固态大于液态大于气态。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推测一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再深入一下,分别研究一下这三个圈层的情况。
首先看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组成物质为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厚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熔融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千米,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与地壳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教学重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软流层的位置教学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教学
4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的教学
教学方法
表格,板图,类比
课型
讲授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
在上课之前先来复习一下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先站在宇宙的外面看了一下宇宙,也就是本章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从一个很大的空间上学习了各种天体,从而引到了地球,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颗什么星?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教学课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
2学生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3学生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4学生通过总结,分析,举例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