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百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百度

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一、教学背景1、《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分析作品结构。

对小说而言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是读者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2、一轮复习时,学生对高考现代文阅读没有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课前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熟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再进一步了解小说阅读重点。

然后通过题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

3、教学时数:一课时4、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1、小说:【百度百科】/view/1942.htm2、/soft/1535292.html3、/szyue50288/blog/item/2b6f59fa132a3b9f59ee90c7.html4、/view/cb3b0dfa770bf78a65295425.html5/c?m=9d78d513d9d437ad4f9e97697c66c0161e4381132ba7a60208d7843898732b4a50 6692ac57270772d7d20d1016db4d4beb802103401451b18cbe8f5dacbb85295f9f5742676b855662d80edfc0512 4b137e05dfede1ff0bb8025e3dfc5a3ae4323cf44767097f0fa4d7011dd19f4034094b1ed4c025e60ad9b32728c5a 6058ef3430b150f890251e009687db4b4db33da06206e0dc22c14f05c213b0585b7a4bfa0af74a462743fd5277a1 196813929c1cbc762a5723c119eee6d6b69c19d0c1ab2cc8a496fa389214e192bbfd25477457f826bca8beb96a30 5202ae9098499a&p=8772da5e95904eae40bd9b780740&user=baidu&fm=sc&query=%D0%A1%CB%B5%B D%E1%B9%B9+%B7%D6%CE%F6%CE%C4%D5%C2%BD%E1%B9%B9%B5%C4%BC%BC%B7%A8+ %B7%D6%CE%F6%D0%A1%CB%B5%B5%C4%B1%EA%CC%E2&qid=c2417dc3009a5ab0&p1=16、2009——2011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view/1d9690d63186bceb19e8bb56.html/view/ce131e45b307e87101f69636.html/view/739da219ff00bed5b9f31d4c.html二、教学课题: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三、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熟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熟悉小说情节结构分析的几种题型,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及答题范式。

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标2四、教学方法:讲评法、对话法五、教学过程(一)在2011年,江苏、辽宁、山东、浙江等8个省份考查了小说阅读,可见高考出卷对小说的关注依然不减。

我们要引起重视。

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情节结构分析题的解答。

《考试说明》中要求同学们能够分析作品结构,对小说而言,分析作品结构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二)在考卷中常见的题型有: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标题的作用、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理解开端或结尾的作用、探究情节的合理性等。

其中标题常常是文章线索,有结构全篇、揭示主题等作用,比较简单。

所以我们重点研究四种题型。

1、首先看第一种:概括故事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真题展示】2009安徽卷《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2010年广东卷《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2011年江西卷《晚秋》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学案反馈:某同学答案:小说先着力写木匠巴尔塔萨做的鸟笼之精美难得,再写他将鸟笼送给蒙铁尔的儿子却未收一分酬劳,最后写木匠出钱在外彻夜欢娱以致无钱付账。

存在问题:表述不简洁、概括不全面。

看答案,(一)巴尔塔萨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事件发展脉络)(二)巴尔塔萨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可见,梳理情节时我们可以从哪两个方面考虑呢?【答题指要】从主要人物入手进行概括,勿面面俱到;从发展线索入手进行概括,勿遗漏缺失。

【你来试一试】《核按钮》P172《茶垢》第1题这篇小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简要归纳。

(每部分不超8个字)(4分)同学回答,互相补充,老师点评并打分。

【答案】1、老爹炫耀茶垢2、孙女拒绝茶垢3、孙女清洗茶垢4、老爹留恋茶垢抓住线索:茶垢2、分析中间某情节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1、小说某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小说某段在行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真题展示】200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010年新课标卷《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揣摩提供的参考答案,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此类题目的答题术语有哪些?请某同学读答案,其他同学总结。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答案】①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②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同学总结。

明确:插叙情节、补充说明、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等。

【答题指要】可见,某段的作用除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组织答案外,还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整个情节发展、小说主旨表达角度考虑答题思路。

【你来试一试】《茶垢》第2题文中画线的一段文字,从全文看,有何作用?同学回答,互相补充,老师点评并打分。

【答案】内容上,突出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和清清对茶垢的拒绝形成对比;结构上,为下文写史老爹因茶垢被洗而昏厥做铺垫。

刚刚我们说的某段如果是小说的开端或结尾呢?小说开端和结尾一般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呢?高考中也经常涉及。

常见提问方式有1、小说开端……文字有什么作用?2、小说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真题展示】1、2011年新课标卷《血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2、2011浙江卷《第9车厢》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3、2011年安徽卷《巴尔哈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8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做题经验说说小说开头结尾作用的术语。

进一步对照答案,补充答题术语。

【答案】1、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2、①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3、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常用术语】开头:①交代环境②设置悬念③作铺垫、埋下伏笔④营造气氛⑤设置线索等结尾:平中生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丰富人物形象、余味无穷等【答题指要】要从人物、环境、情节、主旨四方面考虑。

【你来试一试】《核按钮》P166《迎宾竹》第1题这篇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4分)同学回答,互相补充,老师点评并打分。

【参考答案】一方面说明郑副市长画竹确有水平,(1分)使情节波澜再起,留下无穷韵味,(1分)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1分)另一方面,突出郑副市长妻子的贤惠聪颖,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1分)六、教学反思这节公开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学生能有所获。

不过,从上课学生答题情况看,很多学生缺乏规范答题的意识,答案欠缺条理。

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