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对近期城市建设的指导与统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的要求,以区域协调、社会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对城市近期发展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与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共同承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四条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及附件。
第五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条文中黑体字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目标与策略第七条近期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紧约束条件下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益、社会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提高,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第八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增长,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790平方公里以内。
第九条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1、积极推动深港跨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展两地在科技研发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打造深港创新圈,促进城市功能的互补和融合。
2、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性交通网络的建设,贯通与东莞、惠州等相邻城市的交通设施衔接,开展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方面的合作,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
3、主动参与和融入“泛珠三角”合作框架,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的地位,加强资源能源方面的合作,依托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机制,拓展城市经济发展腹地。
第十条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特区外的建设标准与水平1、深化落实组团分区规划,加强对特区外土地利用的集中管理和空间统筹力度,促进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强力推进若干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地区建设,带动特区外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
3、以轨道交通带动土地的高标准开发,严格执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高水平规划建设特区外各类配套设施。
第十一条实施“两增一减”策略,实现用地结构优化1、从严控制新增用地规模。
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其中,新供应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消化存量用地15平方公里。
新增用地应优先保证重点地区以及重大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益。
2、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新的增长空间。
规划期内,更新改造35至45平方公里。
加快旧工业区升级改造,积极引导中心城区和重要干道沿线旧工业区的功能置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城市更新促进用地结构调整。
3、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建设用地清退工作。
规划期内,清退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用地8平方公里。
严厉查处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各类违法建设行为,重点拆除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廊道内的旧工业厂房,恢复生态功能。
第十二条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1、完善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园区的规划布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清理整合零散工业用地;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建设控制标准,促进集约利用。
2、优化物流园区布局,创新物流发展模式,推动“区港联动”建设;加强物流运输平台、信息平台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物流业用地的利用效率。
3、完善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商业的集聚发展;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和城市文化氛围。
第十三条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1、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充实完善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健全公共服务设施门类;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大型文化体育设施。
2、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大力推进铁路、机场、港口、口岸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网的建设,加强特区外的各类主干道和支路网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
3、构建高效安全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安全可靠的资源能源供应系统,完善维持城市基本运行的水、电、气等供应设施,加强保障城市安全的综合防灾设施建设,推进提升城市环境水平的污水处理与环卫设施建设。
4、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推进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广各种资源的节约利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第十四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建环境优美的滨海生态城市1、深化推进生态建设。
严守基本生态控制线,大力保护东部大鹏半岛自然生态环境;新建一批森林(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继续落实生态公益林和生态风景林建设;加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建设,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加强滨海地区开发管理。
推进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岸线自然景观保护,加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合理规划生产与生活岸线,保留滨海公共空间,塑造滨海城市景观特色。
3、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系统实施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建设与管理并重,有效控制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各种环境污染;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面貌。
第三章行动与计划第十五条四类重点地区1、重点开发地区重点开发地区是拥有良好的用地条件和设施支撑、以新开发活动为主、对促进新城建设和城市整体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地区。
(1)龙华新城:依托深圳新客站、国家铁路和轨道4、5号线的建设,将龙华二线拓展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的现代化新城区。
(2)体育新城:高标准建设市大运中心,初步建成集体育、教育、居住、商业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体育新城。
(3)光明新城:加快建设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光明老城区改造和新中心区开发,完善各类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新城。
(4)东部新城:加强大工业区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完善交通和生活配套设施,高标准建设产业与综合服务功能协调发展的东部工业新城。
2、重点改善地区重点改善地区是以整理和改善为主、对提升城市功能有重要作用的地区。
(1)宝安机场地区:加快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建设,完善周边交通设施,调整周边用地功能,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促进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2)盐田港地区:推进港口扩建和后方陆域的改造整合,完善疏港交通体系,推动“区港联动”的实施,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3)平湖物流园地区:加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和用地功能置换,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成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4)龙岗轨道3号线节点地区:结合深惠公路改造和轨道3号线建设,对轨道沿线节点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建设水平。
(5)罗湖—上步中心地区:改善人民南和华强北两个片区的交通微循环和步行系统,完善市政设施,重塑公共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升商业功能。
3、重点生态恢复地区重点生态恢复地区是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现状生态破坏严重、急需进行生态恢复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地区。
(1)铁岗-西丽-石岩水库地区:完成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清拆工作,遏止毁林种果和陡坡种果行为,开展退果还林,继续进行采石取土整治和无林地的造林绿化,完善截污管网,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
(2)沙井-松岗、公明-松岗、福永、平湖-观澜、布吉、龙岗、坪山-龙岗和坪山-坑梓等八条生态绿廊地区:逐步进行建设用地清退,结合公园建设、公益林建设、河流综合整治、绿化缓冲带建设等方式,大力进行生态恢复。
4、重点储备控制地区重点储备控制地区是发展潜力大、可建设用地较为集中、需加强用地储备和开发控制的地区。
(1)前海湾地区:定位为城市西部新的生产性服务中心,近期重点储备宝安中心广场以南、桂庙路至新城大道之间的用地。
(2)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定位为未来高端制造业园区,近期重点储备福园二路以西用地。
(3)大鹏半岛旅游控制区:定位为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近期重点储备新大-龙岐湾、西冲、东冲、迭福等地区未开发用地。
第十六条跨界合作计划1、完成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杭福深客运专线厦深段、深圳新客站、集装箱中心站等“两站两线”建设;推进沿江高速公路等其它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加强与东莞、惠州等地干线路网的对接;实施机场飞行区和航站区扩建工程,推进盐田港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盐田港西港区扩建工程和东港区一期工程,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二期工程和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以及铜鼓航道工程,促进机场、港口与香港的联动发展;完成西部通道口岸、福田口岸的建设,推动莲塘口岸、南澳旅游口岸的建设;加强珠江跨江通道、大外环(东莞境内部分)等大型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的前期研究与协调。
2、开展水资源、能源方面的区域合作。
进一步拓展境外水源,实施东部供水水源二期工程和东江下矶角供水枢纽工程,做好西江引水工程前期研究,与周边地区合作建设大型调蓄水库工程;加快“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提高城市能源保障能力。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与东莞、惠州合作,开展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河流综合治理;与香港合作,推进深圳河治理和深圳湾、大鹏湾水环境监测项目;与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合作开展区域大气环境监测、治理工作。
4、推动跨界土地合作开发。
推进深港边境地区开发的前期研究工作;引导体育新城、东部新城和东莞、惠州相邻地区的联动发展;与惠州、河源等地合作,引导产业转移,建设异地产业园区和农业基地。
5、促进深港两地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共建“深港创新圈”。
以市高新区和大学城为主要依托,加强同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积极引进香港中介服务机构,依托香港的国际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善高科技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第十七条园区建设与整合计划1、加强市区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
近期重点建设市高新区、大工业区、光明高新区、龙华-观澜-坂雪岗高新区、宝龙-碧岭高新区、观澜汽车电子工业园区和坝光精细化工园区。
工业用地供应向重点园区倾斜,原则上不安排零散工业用地开发。
2、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
特区内建设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特区外推动汽车电子、内衣、模具、钟表、服装、现代家电、家具、新型自行车等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并以集聚基地为依托,整合公明马山头、合水口、玉律、龙华大浪、布吉甘李和下李朗等传统工业区,带动传统产业的效益提升。
3、实施旧工业区的升级改造和功能置换。
近期完成旧工业区升级改造15至20平方公里、功能置换10平方公里。
特区内对蛇口、彩田、泰然、天安、水贝、莲塘等旧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对梅林、华侨城、八卦岭、南油、沙头角等旧工业区进行功能置换,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空间;特区外结合重点园区开发、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和传统工业区整合,对零散工业区和工业用地进行升级改造,对布吉、龙华、横岗、西乡、龙岗中心城、宝安中心区等中心城区以及广深公路、深惠公路沿线的旧工业区进行功能置换,鼓励发展城市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