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五、批判运动的影响
①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到古典文学研 究中的问题; ②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 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 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超出了捍卫现实 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 ③形成了十七年文学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敌我对立的“战争 思维”。(↓)
58-66年的诗歌创作
• 新民歌运动: • 长篇叙事诗: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 《将军三步曲》李季《杨高传》 • 政治抒情诗: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 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厦门风姿》
58-66年诗歌创作的特点
• 一、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 潮流 • 二、诗的主题从劳动、建设的歌颂转向 “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 • 三、诗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 红日、红旗、青松、井冈山、天安门、革 命航船成为最主要的象征符号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 歌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 历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c.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 便其历史唯物论丧失了批判的能力。
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 • • • • • • • 第一种分法 1、十七年(1949-1966) 2、文革十年(1966-1976) 3、新时期(1976-至今) 比较普遍的分法 第二种分法 1、1949-1976 :建国头27年 2、1976-至今: 新时期
第三种分法
• 1、1949-1978:战争文化心理下的文学创 作 • 2、1978-1989:复苏五四新文化传统 • 3、90年代以后: 从共名到无名的多元化时 期 • 复旦大学 陈思和分法
第三章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 • • • • 第一节 概述 诗人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1949-1957 第二,1958-1966
第一阶段(49-57)诗歌创作特点
• 1、颂歌、赞歌是其主旋律 • 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 节日》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王老九 《想起了毛主席》 • 强烈的自豪感 欢快的情感 • 2、建设题材诗歌大量出现 • 李季《玉门诗抄》邵燕祥《到远方去》
第七节60年代文艺政策的挑战和 极左文艺思潮回潮
• • • • • • 党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文艺政策的调整 新乔会议 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文艺界出现生机
极左文艺思潮回潮
• • • • • 八届十中全会 阶级斗争为纲 小说《刘志丹》冤案 写“十三年”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 再批判:1有鬼无害论2、中间人物论3、时 代精神汇合论 •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 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干预生活的文学潮流
• 从苏联引进 • 干预社会、揭露矛盾的文学思潮 •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 文《改选》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 话剧《布谷鸟又叫了》 • 电影《洞箫横吹》
人道主义的文学潮流
• 巴人《论人情》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 夫《小巷深处》
一、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 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 行乞兴学。 二、电影《武训传》的开拍和放映 1948年开拍,后中断;1950年再次开 拍,同年12月由昆仑影片公司摄影制完 成,在全国公映。 三、讨论的缘起 1951 年 3 月《文艺报》出现了质疑的 文章,认为武训精神是不可取的,因为 武训采取的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 度,历史观是错误的。由此展开了对 《武训传》的论争。 1951年5 月 20日,《人民日报》发表 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 <武训传>的讨论》,社论的要点(→) 四、讨论的影响 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 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 深远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胡风其人
•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 春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 30-40年代创办《七月》《希望》杂志。发 表大量文艺批评和理论文章。他的文艺思 想和周扬以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很多分歧, 是革命阵营中与毛泽东思想持不同意见的 最具代表的思想。
第二节政治抒情诗
• 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 • 1、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对诗的政治 功能的强调 • 2、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 往往表现为观 念的演绎的形态 • 3、 重视思想观念的激情效应
第五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
• • • • • • 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国际 国内 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新气象: 1、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化 2、“干预生活”的文学思的潮出现 3、“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
双百方针
•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 1956、5、2由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 出, 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 过程
• 1、1952年5月舒芜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 话〉》, 6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编者按, 提出了“胡风 小集团”的说法。 • 2、12月,文艺界部分人士召开座谈会批评他的文艺思想,53年初林 默涵、何其芳发表文章,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 3、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提出长达30 万字的《 关于解放以来文艺 实践情况的报告》称为“三十万言书” • 4、1955年1月,这个作协将胡风的白高印成专册随《文艺报》附发, 2月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全面的彻底的批判。 • 5、1955 年5-6月,将舒芜交出和抄家收缴到的胡风等人的信件整理 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公布。由毛泽东亲自定名并叫编者按。 从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演变成了政治的对敌斗争。在全国范围 内掀起“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 6、78人被定为胡风分子, 其中61人被撤消职务、劳动教养、下放劳 动。胡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坐了20年的牢。
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旧红学派(→)和新红 学派(→)之分。
二、《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
1、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2、缘起: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 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不久,《文艺报》转载。 嗣后,《光明日报》1954 年10 月10 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 红楼梦 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 李希凡、蓝翎的观点(↓)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 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内容链 接)。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 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 表大会 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 人民文艺而奋斗》 3、中心议题 :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 展广泛的统一战线 ★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 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 间大众意识 ★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 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阴郁、 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 意识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 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 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 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 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 方向;
第六节反右扩大化与大跃进时期 的文学
• 反右扩大化 57年 整风 鸣放 阳谋 引蛇出 洞 • 将大批文学家和艺术家化为右派,扼杀了 文艺界的生机 • 助长了左倾思潮的泛滥,严重的窒息了学 术民主和艺术民主
大跃进时期的文学
• 大跃进 大办钢铁 粮 食放卫星 新民歌运动 • 新民歌运动 战天斗地 的豪情 浮夸风共产风 • 两结合方针 58年5月 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 现实主义的结合
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新气象
• 现实主义理论得到深化 • 干预生活文学潮流的出现:王蒙《组织部 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 • 人道主义的文学潮流:宗璞《红豆》邓友 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现实主义理论得到深化
• 批评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 阐述对现实主义的再认识批评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原定义的缺点 •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 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 发展 • 将现实主义的认识引向深化
二、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 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 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 泛的自我反省行为。之交,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成 为创作的主力。 b.庸俗化、机械化地理解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2、意义: ①把文艺工作必须以抓创作为主,鼓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为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③把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 有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