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课件(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语文: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课件(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子曰: 子曰:“温 故
旧知识

进而, 进而,然后

新,
新知识

可以



作为

矣。”

孔子说: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然 后 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 不断吸取新的知识, 把(他,指 “温故而知新的 作为老师了。 人”)作为老师了。
子曰: 子曰:“学 而
但是
不思则 不思则
连词, 连词,就
罔,
通“惘”,迷惘,这 迷惘, 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 题的意思
思而不学

殆。”
危险, 危险,也可解 释为“疑惑” 释为“疑惑”
孔子说: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 考就不能解决疑难。 考就不能解决疑难。只 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 决疑难。 决疑难。”
子夏曰: 子夏曰:“日
每天
知其所
亡,
通“无”,, 无忘其所能,

可以



喜欢

也已矣。?” 也已矣。?” 。?
二、先秦诸子简介
551B.C.-479B.C.), ),名 孔子(551B.C.-479B.C.),名 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鲁国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史上伟大 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 生中从政时间很短,大部分是从 从政时间很短 生中从政时间很短,大部分是从 事教育工作。 事教育工作。 孔子开设私人学 开设私人 打破只有贵 孔子开设私人学堂,打破只有贵 族弟子才能接受教育的限制,弟 族弟子才能接受教育的限制, 三千人。教育主张 有教无 子达三千人。教育主张:有教无 因材施教。 类、因材施教。 孔子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 礼记、乐经、周易、 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 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 乐经失传 经流传至今 至今。 五经流传至今。
了吧
子夏说: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 知的, 知的,每月复习自己所能 可以说是好学吧。 的,可以说是好学吧。”

古代常指头 脑

这个

器官
则思, 则思,

思考


获得
之,
不思则不得也。 不思则不得也。
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 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 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 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 荀子(约公元前313 前 313 238年),名况 名况, 238年),名况,战国时 期赵国人。荀子属于儒家, 期赵国人。荀子属于儒家, 但他的思想明显有法家倾 向。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 和韩非都出其门下。 和韩非都出其门下。 《荀子》一书为荀子所著。 荀子》一书为荀子所著。
孟子(约前372 372~ 289)战国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 主要代表之一。名轲, 主要代表之一。名轲,战国 时期鲁国人。 时期鲁国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 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 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 “亚圣”。 孟子》 《孟子》是孟子与其弟子所 著。
孔子 说
之,
它(指旧 知识) 知识)
不亦

乎?
高兴, 也 通“悦”,高兴, 吗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自远方来,不亦乐 人不知
朋友, 朋友,这里指志 同道合的人 恼怒 高兴 了解

但是
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君子乎 君子
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孔子说: 学过了,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 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 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 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 了解你(的学问、才能), ),却不 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 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一、认识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 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 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 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 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 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 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 容已经相当丰富。 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 秦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 》《国语》《战国策》《论语 秦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 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修身自强, 修身自强,

就能

与……相配 ……相配
尧舜。 尧舜。
能培养自己的品德, 能培养自己的品德, 能自强,就可以和尧舜 能自强, 齐名。 齐名。
第一、 第一、二、四、六、七则说明学习 的态度和方法。 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 第三、五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 第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
吕不韦,(? 前235), ),战国 吕不韦,(?—前235),战国 ,( 时秦国相国。 时秦国相国。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组织门 客编写的,今存一百六十篇。 客编写的,今存一百六十篇。 它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它是杂家的代表著作。其书以 道家为主,儒家为辅,兼收墨、 道家为主,儒家为辅,兼收墨、 农诸家, 法、名、农诸家,企图条和各 家以成为新的思想体系。 家以成为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及时 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及时人(当 的人)谈论、应答的语录( 时的人)谈论、应答的语录(记载 人物谈话 对话的纪录)。 谈话或 人物谈话或对话的纪录)。 由孔子再传弟子记 编辑而成 而成。 由孔子再传弟子记述编辑而成。 全书二十篇,各篇通常取句首二至 二十篇, 三字作为篇名, 述而篇》 三字作为篇名,如《述而篇》、 而篇》 因其文字浅显, 《学而篇》 。因其文字浅显,接近 口语;但言简意深, 口语;但言简意深,因而多成为后 人的座右铭。 人的座右铭。 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名著。 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名著。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包括读书、练习、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 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 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 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辩论,从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辩论, 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 学记》 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说, 独学而无友,必孤落而寡闻。 第一境界, “独学而无友,必孤落而寡闻。”第一境界,就是 这种“独学而无友” 孤落而寡闻”的浅境界。 这种“独学而无友”,“孤落而寡闻”的浅境界。 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 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有“朋”,通过和 的讲谈、研讨和辩论,互相启发, “朋”、“友”的讲谈、研讨和辩论,互相启发, 互相促进,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 互相促进,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 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事物

本来

没有
不有长, 不有长,莫不有 故 长,
长处
短,人 者
……的人 ……的人

也是
然。
这样
善学
所以(连词) 所以(连词)

借助

之 其

介词, 介词,用来

弥补
短。
不足
自己的
事物都有长短, 事物都有长短,人也是这 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 吸取别人的长处, 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 弥补自己的短处。 弥补自己的短处。
“说”通“悦”:高兴,愉快 说 高兴,
迷惘, “罔”通“惘”:迷惘,这里指不 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亡”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 东西
yì yuè yuè 不亦乐 ②不亦乐乎 lè ③人不知而不愠 yùn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 ④可以为师矣 wéi yĭ yĭ 学而不思则罔 ⑤学而不思则罔 wăng 思而不学则殆 ⑥思而不学则殆 dài
①不亦说乎 亦说乎
wú 可谓好学也已 ⑧可谓好学也已矣 yĭ 心之官 ⑨心之官则思 guān ⑩锲而舍之 qiè qiè 木不折 xiŭ shé ⑪朽木不折 xiŭ shé 金石可镂 ⑫金石可镂 lòu 则配尧禹 ⑬则配尧禹 yáo yŭ yŭ
⑦日知其所亡 日知其所亡

曰:“学 而
然后
时习
按一定时间实习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 诣之后,却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 诣之后,却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 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 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 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 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 极少数人才能做成的“君子” 一方面, 极少数人才能做成的“君子”了。一方面, 做学问要经过“人不知” 做学问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练才能有所成 另一方面,孔子强调“人不知” 就。另一方面,孔子强调“人不知”时要 不愠” 也就是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 “不愠”,也就是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 若一“ 而消极怠惰,失去奋斗的目标, 若一“愠”而消极怠惰,失去奋斗的目标, 在学问上还能有什么成就呢? 在学问上还能有什么成就呢?
学习先秦散文的必要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 开端, 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 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 形式和学风, 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直至今天的 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 巴黎宣言》中指出: 《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从2500 世纪生存下去, 2500年前的孔 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 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