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裴斯泰洛齐资料.

裴斯泰洛齐资料.

•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 第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
• A.他在《隐士的黄昏》中说,教育的一般目的是, 使人的 内在力量提升为纯洁的人类智慧。在他看来, 教育乃是 人类本质的改造, 没有教育教育没有文化。
• B.裴斯泰洛齐进而认为,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获得静的 知识,而且是养成动的认识。这就是说, 教学的本质, 不仅 是自外而内的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且是受教育者内在精 神的进展。
——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
全名约翰·亨利赫·裴斯泰(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 )
“国民教育之父” ※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 论探索 ※其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 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发80展0年历发程表的《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地提
出教学心理化。
1801年,其《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中又 重申这一思想,指出通过揭示人的基本心理规 律也就可能发现一种心理学化的教育形式和教 育方法。
19世纪初,他首次明确强调指出,教育作为一 种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
• 第一:教育的首要功能能促进人的发展, 尤其人的能力的发展
• A.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 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 B. 他说,不管儿童的地位如何,教育问题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教育 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专门的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 能力。
作经验,写成了回忆式著作──《天鹅之歌》。
主要著作
• 《隐者夕话》(1780年) • 《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 • 《论教学方法》(1800年) • 《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1801年) • 《天鹅之歌》(1826年)等
二、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
何为教育目的? 裴斯泰洛奇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
• B.将个人发展与社会改良紧密联系。
简要评价其教育目的
• A.民主主义和积极的教育思想 • B.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以及浓厚的
宗教色彩
三、教育的心理学化
定义
• 所谓“教育心理学化”, 一般认为, 其主旨和核心就是要求教育的思想、 理论和实践都符合人的心理发展, 追 求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与受教育者的 心理发展和特点协调一致, 这实质上 就是要求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 之上, 要把心理学的知识充分、有机 地融合、渗透、应用于教育活动之中 。
主要生平
• 出生于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失怙,由母亲抚养长大,性 柔懦富于感情、柔中有刚。
• 幼时目睹农村破产的境况和农民的悲惨遭遇,从小就对农民的疾苦深 为同情。“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 卡罗林学院学习时,受到卢梭的《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的深刻 影响,强化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他曾参加“‘爱国者’协会” ,撰文抨击政府,要求民主改革,受到当局迫害而被迫辍学(1767年) 。到农村探求帮助农民和“教育救民”之路。
、思想文化
忧国忧民的裴斯泰洛奇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 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未能受到合理的教育 和正常的发展
• 解决办法: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 • 居于茅舍草屋之人皆应受教育
大家一起想一想
• 教育万能论 • 普及义务教育
推荐著作
• 《林哈德与葛杜德》; • 《隐士的黄昏》
• 1.尖锐批评具有等级性的国民教育制度。他形象地把 这种制度比作一座大厦,其上层建筑十分精美,只住有
• 第三: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 A.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协调地发展那些由于受 到上帝的恩赐而构成其人格的才能和素质。
• B.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发 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又必须 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 第四:通过教育完美地发展人
• A.提高人民的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 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意识, 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很少的人;其中层住了较多的人,但无楼梯可以通往上
层,即使有人企图爬进上层,也会被住在上层的人无情
赶下;其下层住的人数很多,他们仅有与上层居民共享
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权利,而眼睛被蒙住,生活在黑暗中 。
• 2.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 量和能力。它要求教育者对于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跟 儿童的本性一致。教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当象当 时学校那样压抑新一代的自然发展,而应当把这种发展 引向正确的道路,把足以阻碍它或使它偏离正确方向的 障碍和影响加以消除。他曾形象地描述教育与儿童发展 的关系,认为教育应当在巨大而坚固的岩石(本性)上 建立起自己的大厦(形成人),只有永远跟这岩石紧密 结合,不可动摇地屹立其上,才能达到既定目的。
教育人物:裴斯泰洛齐
13教育学1班第三组 成员:杜洁 杜水灵 胡倩倩 黄晓彬
刘艺 杨文静 朱方颖
壹 人物生平(黄晓彬) 贰 教育目的(杨文静) 叁 教育心理学化(杜洁) 肆 要素教育(朱方颖) 伍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胡倩倩) 陆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杜水灵) 柒 人物评价(刘艺)
一、裴斯泰洛奇
教育试验期
• 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示范性农场。 • 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 • 1798年,应瑞士政府的邀请,创办了施坦兹孤儿院 。 • 1800年,在布格多夫城创设了一所寄宿制中学,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绩 • 1804年,迁往伊佛东后,成为名震全欧的学校。 • 1825年伊佛东学校停办后,他悲哀地回到故乡,总结了一生的教育工
• 1768年,于苏黎世比尔村建立诺伊霍(Neuhof)新庄,帮助农民提高 生产技术,因经营不善,五年后破产。
• 1792年法国授予其法兰西“共和国公民”荣誉称号 • 1827年病逝,终年81岁。碑文称他:“涅伊果夫贫民的救济者,《林
哈德和葛笃德》里的国民导师,施坦兹的孤儿之父,布格笃夫及伊佛 东新式学校的创设者,善良的公民,为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