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声声慢(寻寻觅觅)点绛唇(寂寞深闺)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忆秦娥(临高阁)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雁儿(小阁藏春)满庭芳(小阁藏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长寿乐(南昌生日) 行香子(天与秋光)念奴娇·春情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临江仙·梅多丽·咏白菊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行香子·七夕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永遇乐(落日熔金)【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简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
从词的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可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
前期,作者的生活美满,词中多为爱情的歌颂,离别相思与伤春悲秋的叹息虽时有流露,但情调仍是欢快的,风格是爽朗的。
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
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她举家南逃,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
无疑,她的生活面扩大了,阅历加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
很明显,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
早期明快、爽朗的情调已经消失,而代之以浓厚的感伤情绪。
但是,这首《渔家傲》却与作者一贯的词风有所不同。
它借助干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直入天宫,并大胆地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苦境地,然后象鹏鸟一样,磅礴九天,或者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
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词风豪迈奔放,很近似苏轼、辛弃疾。
黄了翁在《家园词选》中说这首词“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可见,李清照的词风是多样的。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
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
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
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
这样的词笔出自李清照,确实是“惊人”的。
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
词中阔大的形象、阔大的志愿、出自阔大的胸怀。
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映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
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
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宋】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宋】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宋】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宋】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宋】李清照南昌生日,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念奴娇·春情【宋】李清照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简析】在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的一个春天,风雨连绵,阴晴不定,词人独守深闺,离情万种。
她欲饮酒赋诗,又怕招来闲愁;欲寄万千心事,又恐传递无人;欲倚栏远,又觉娇慵无力;欲拥衾独卧,又感被冷香销。
好事近【宋】李清照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
注:□(左“决”右半,右“鸟”)多丽·咏白菊【宋】李清照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简析】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
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
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
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简析】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与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
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
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