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牛顿第三定律
1.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由于物理的学科特点,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感性材
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引入时做完实验再用PPT
演示磁铁小车的运动;物体在粗糙的地面上运动,物体受到
向后的摩擦力,物体也给地面一个向前的摩擦力。
在牛顶第
三定律的应用这个问题中,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汽车前
进的牵引力;播放视频:火箭发射的过程,火箭向下喷气。
力的三要素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根据学生初中
学习的经验,学生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
大小一定相等吗?方向一定相反吗?提出一系列问题引
发学生思考。
再举出两个同学拔河的例子,根据生活经验学
生知道赢的学生劲儿大,输的学生劲儿小。
引起学生思想上
的矛盾冲突。
到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还是不相
等,就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之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问题,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道方向相反。
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如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一个力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另一个力还在它的反向上吗?启发学生猜想,提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之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是不是总是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可能的原因(或答案),并通过对各种猜想进行评价,确定探究的方向。
3.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物理规律
既然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所以老师需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并说明器材使用和实验探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探究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是关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所给器材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问题。
实验方案:让学生回答。
①一个弹簧秤固定,用另一个弹簧秤拉
②两个弹簧称对拉
老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具体问题。
分组实验:
条件A、B读数是否相同?
1、A、B弹簧都静止;
2、改变拉力,A、B弹簧仍然静止
3、A、B对拉,同时两弹簧向某一方向运动
4.方向:
4.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完毕后请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地指导。
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时,老师需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台上两位学生的操作过程,如果有不合适的可以用语言提示。
5. 利用多媒体——力传感器探究实验规律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己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
力传感器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清楚地反映在PPT上,让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一目了然。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力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反映在大屏幕上。
通过力传感器这样的设备更加有力地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方向总是相反,归纳得到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评价:
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从表面看比较简单,如果老师将其作为一个结论告诉同学们,一句话就能将定律表达完整。
但同学们只记住了结论,而无法体会结论获得的过程,从而无法深刻理解定律。
在遇到拔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就对自己以前的所学有所怀疑了。
所以我考虑用两个同学拔河的例子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亲自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立足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探究物理学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举实际例子、学生动手做动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堂课总体感觉进行得很顺畅,内容安排也很紧凑。
演示试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都达到了很好的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第一个亮点: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第二个亮点是:学生利用力传感器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三个亮点是:随堂学案,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在分组实验时可以把结论随时记下,学完这节课后有个书面的可以保存的东西。
学案部分的检验提高就是教学效果评价。
从评价结果来看,学生对这节课掌握得很好,深刻地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
不足之处: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力传感器,所以在课堂上只能用图片代替实物,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大降低了。
在举拔河的例子时,可以先找两个体型差别较大的学生上台演示拔河过程,之后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后解决拔河问题时,再让这两位学生上台,让体型强壮的学生坐在轮椅上,再次演示拔河实验。
这样效果应该更好。
另外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时使用的弹簧秤比较小,台下的同学们看不清弹簧秤的读数,以后可以换成专门演示用的大弹簧秤。
这节课内容其实很充实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但是在学案中的检验提高部分的习题中涉及到它们的区别。
详细地内容可以放在下一节课再继续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