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标志概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目录[隐藏]简介会议概况各方态度会议成果大会之最大会前瞻大会意义简介会议概况各方态度会议成果大会之最大会前瞻大会意义[编辑本段]简介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
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
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
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
[编辑本段]会议概况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合作伙伴: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向穷困国家转让资金,支援它们减排。
宗旨及预期目标: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
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地球变暖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焦点问题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
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译注,链接文章中的图见下,卫报)。
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
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政府[2]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
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
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影响到COP15能否成功。
同时,还有人怀疑现在采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
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
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
在呼吁人们为控制全球变暖行动起来的“气候危机”全球演唱会在2007年7月7日举行,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的后代彼得·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的后代杰姆林·诺盖前日说,全球变暖正迅速改变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面目,以致他们几乎无法认出。
希拉里爵士的儿子彼得·希拉里曾两次登顶珠峰,他说:“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是事实。
(登顶)大本营过去在5320米处,今年这个高度已经降到5280米,这都是因为冰川从上而下在融化。
大本营的高度每年还在下降。
”也曾登顶珠峰的杰姆林·诺盖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变化,正是气候变化改变地球的先兆。
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爵士和诺盖首次登上珠峰,他们曾搭设过帐篷的冰川在过去20年里已倒退3英里。
科学家们相信,未来50年,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不变,那些长度在半英里至3英里之间的喜马拉雅冰川将会融化为一块一块的雪块。
更糟的是,冰川融化将给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印度和中国的居民带来影响。
一方面是山川地貌改变;另一方面,大量冰川融水在当地形成大型湖泊,并形成潜在的洪水威胁。
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在喜马拉雅地区约9000个冰川湖泊中,有200多个存在爆发洪水的危险。
科学家们估计,今天洪水的威力比1985年造成灾难的洪水大2 0倍。
彼得·希拉里说:“我曾亲眼看到冰川湖水冲破堤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那场景就像一颗爆炸的原子弹,摧毁了一切。
今天,不幸的是,我们可能面临的洪水破坏力是过去根本不能相比的。
”[编辑本段]各方态度中国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
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
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
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
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
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
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
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
讲话全文如下:拉斯穆森首相阁下,各位同事: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
我们在此表达的意愿和做出的承诺,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
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
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
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
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
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