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OURNAL OF NAN JI NG UN I VERS I TY(Phil osophy,Hum a niti es a nd Soci a l Scie nces) 5,2010 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吴卫星(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210093)摘要:被世人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仅仅达成了没有法律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反映了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理解、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不同的价值追求。
未来的气候保护和气候谈判应当凝聚共识,立足于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发挥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应当努力避免#比低∃这一恶性竞争,通过#政治敛合∃和#经济敛合∃,将气候变化融入政治、经济各种决策的主流之中。
关键词: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展权;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9CFX051)2009年12月7-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哥本哈根会议的任务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2008%2012年)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因而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然而,由于存在激烈的冲突,会议仅仅达成了没有法律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令许多环保人士大为失望。
#没有公平,没有雄心勃勃,更没提法律约束力,各国领导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失职。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库米 奈都(Ku m iN aidoo)表示,#今天,他们在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事实面前统统失败∃。
&本文将结合哥本哈根会议,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就未来的气候谈判进行展望。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之重心:共同责任还是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 mm 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 b ility)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次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基础和核心,因为量化的减排指标、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转移均与该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9年12月1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基本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注重减排目标的合理性并确保&参见!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h ttp://bai ke.soso.co m/v6983044.h t m∋吴卫星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作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
他表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
&(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要义是在全球环境保护中,所有国家都负有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但是责任的大小又是有区别的,即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承担次要的责任。
从该原则的演进过程来看,虽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概念由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但该原则的内容之前已在国际环境法中有所体现。
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环境法文件的相关规定虽都未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术语,但这些国际环境法文件通过强调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所享有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等特殊待遇和发达国家所负有的更大责任而表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本要求。
(例如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就对此原则有所反映,1987年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则进一步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内容:该议定书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10年的淘汰宽限期,而且建立并运行了旨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务和技术支持的多边基金。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有明确具体的体现。
首先,序言明确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概念。
#注意到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社会和发展需要∃,#承认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
其次,公约第3条原则部分也明确提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并根据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
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当率先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再次,公约第4条关于#承诺∃的规定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要求,这是公约中最实质性的内容。
承诺分为一般性承诺和具体承诺两类。
一般性承诺虽然主要是关于共同责任的规定,但侧重点还是发达国家,即发达国家应在承担共同责任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具体承诺则是关于区别责任的规定,主要规定于公约第4条第2款和第3款中。
而且,公约区分了三类国家来说明有区别的责任的思想。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量化减排的方式进一步贯彻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该议定书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而发展中国家则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重心之变迁: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分担哥本哈根会议要商讨的是!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则是本次哥本哈根会议的争议焦点之一,但从会议一开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彼此不满意对方的减排承诺而相互指责&()参见!温家宝: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h tt p://www.un .org /ch i nese/New s /f u llstoryne w s .as p?new sI D=12715 参见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参见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第135页。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二〇一〇年第五期当代研究系列(哥本哈根会议前部分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减排承诺见表1)。
关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
目前只有挪威予以承诺,而欧盟仅提出减排20%到30%,日本提出减排25%,美国只承诺4%左右,且这个目标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
在2009年12月8日中国代表团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苏伟批判欧盟减排目标太低、不厚道。
&而美国则希望拉着发展中排放大国共进共退,强调#共同的责任∃,美国国内保守势力则一直把美国减排与中国减排责任捆绑在一起。
表1部分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减排承诺国家或组织减排承诺欧盟通过包括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和各种能效措施,无条件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20%以上英国承诺到2020年和2050年温室气体分别减排34%和80%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日本若哥本哈根会议能达成协议,日本将把减排目标定为在1990年的基础上温室气体减排25%挪威承诺到2020年较1990年温室气体减排达40%加拿大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0%,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中国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40%至45%印度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比2005年下降20%至25%巴西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一切照旧∃(Bus i ness as U sua l)情景下减少36.1%至38.9%如何确定各个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必然也就涉及温室气体排放额的分配。
目前,国际上大致有两种碳排放权的分配原则:一是国际公平原则;二是人际公平原则。
国际公平原则是以国家排放总量为测算依据,!京都议定书∀采用的就是国家碳排放总量的指标。
人际公平原则则强调人均排放,二者的差异在于碳排放责任的承担主体:前者强调国家责任;后者重视个体权益。
基于人际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权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紧缩与趋同∃(con traction and conver gence)的方法就是人际公平原则的一个反映和运用。
该方法由英国的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G l o ba lCo mm on Institute,GCI)在1990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享有碳排放权是世界各国的基本#权利∃,确保享有这项#权利∃的总预算要由各国分摊。
设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现实出发,根据人均原则在长期减排协议规定的时间内制定某一目标年全球统一的人均排放标准,逐步实现人均排放量趋同,最终在未来某个时点实现全球人均排放量相等。
为此,GC I提出两条建议:(1)到2030或2040年,或在100年期预算的前三分之一时间内实现全球人均排放的趋同;(2)各国应就#紧缩与趋同∃框架实施时间表的人口基数年达成一致意见。
(最近,Stern(2008)以及增长和发展委员会(The Co mm ission on G r ow th and Developm en,t2008)等的研究报告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支持在该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参见!中国代表:欧盟减排目标让人失望∀,http://www.dah /xw z x/z t/ss/gbhg/bd/t20091210_1710799.h t m参见英国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GC I):!紧缩与趋同(C&C)∀,h ttp://www.gc.i /translati ons.ht m l参见郜若素:!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张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吴卫星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笔者认为,以人均排放权以基础的#紧缩与趋同∃方法不失为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基本可行的框架。
第一,#紧缩与趋同∃方法具有较强的公平性。
任何全球减排协议的达成及其有效履行必须以公平为前提和基础,以人均排放权为基础符合人人平等这一普世的人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