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市场概况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世界第一,酿酒葡萄面积也居前列。
2005年,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约46.6千公顷,结果园面积约34.3千公顷,总产量约48万吨左右。
根据国家葡萄、葡萄酒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将达66.67千公顷,2015年将达100千公顷。
2005年我国葡萄酒产量43.4万千升,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2.3亿元;2006年葡萄酒总产量达49.51万千升,销售收入129.5亿;2007年产量为66.51万千升,销售收入达到146.8亿元。
年增长率均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2007年,在世界葡萄酒行业100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中,中国的消费总量首次占到了较大比重,目前,法国和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国,分别占有世界葡萄酒市场12.7% 和12.6%的份额。
其后是美国(11.1%)、德国(10.3%)、英国(5.4%)、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罗马尼亚和中国(2.2%)。
此外,企业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品牌数量逐年增加。
中国葡萄酒从第一个工业化酒厂开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近20年发展最为迅猛。
据统计,我国现已有葡萄酒生产企业500多家,形成了以张裕、长城、王朝、威龙为龙头的一线品牌企业;以云南红、华东、龙徽、北京丰收、甘肃莫高、宁夏贺兰山、东北通化股份、长白山、新疆新天等为主的二线品牌企业,他们在产能、技术、设备等方面都已趋于成熟;另有众多的葡萄酒企业也基本上具备了国际质量标准,并通过了认证,构成了山东的烟台、蓬莱、河北的昌黎、怀来、东北的通化、西北的甘肃、宁夏、新疆、黄河古道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品牌集群。
而从事葡萄酒销售的企业更多,其中包括进口葡萄酒代理经销企业,产销双方共同培育市场。
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型企业到小规模精细化生产企业,从全国代理到区域经销到终端销售,已形成了完整而庞大的产业体系。
二、品牌发展战略1、概念营销的理性回归纵观中国葡萄酒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营销诉求历程,概念营销可以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之一,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我们大体可以将葡萄酒的营销概念诉求分为10个大类,它们分别是健康时尚概念、年份概念、品种概念、产区概念、陈酿概念、酒庄概念、树龄概念、分级概念、冰酒概念和期酒概念等。
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概念营销,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第一,消费市场在葡萄酒各种概念的宣讲过程中也逐渐对于葡萄酒消费文化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第二,不规范的生产工艺和营销操作手法,也带来了媒体对于真假概念的轰炸和消费市场对于一些葡萄酒品牌的质疑。
2008年度,对于整个葡萄酒行业健康发展来说的一个利好消息就是葡萄酒新国标(GB15037-2006)(2006年12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已经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与原先的标准(GB/T15037-1994)相比,新国标最大的不同就是由推荐性标准改为强制性标准,并且还给先前市场上出现的种种经过概念营销葡萄酒做出了一次更为清晰和严格的界定和规范。
如果说从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使市场上的葡萄酒“假”概念产品在短时间之内彻底消失,那么新国标对于各种葡萄酒概念产品在质量方面的限制和界定至少可以被看作是国家主管部门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一次善意引导,并且我们相信这也必然带来人们从技术层面对于概念产品进行“打假”做出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尝试。
因此,概念营销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并不会在葡萄酒领域消失,只是会敦促葡萄酒企业在进行概念营销的过程中,遵循更为规范的操作策略,而最终将促使中国葡萄酒行业此起彼伏的概念营销回到它的原点,实现理性回归。
2、“单品牌+多产区”新模式在中国10大酿酒葡萄产区中,究竟谁优谁劣的争论虽然在前期也出现过,但是随着东部的葡萄酒大品牌张裕、长城和王朝等近年来在西部产区的“跑马圈地”,说明一方面葡萄酒企业在追求更好质量的酿酒葡萄,另一方面,也在寻求自身产品结构的多样化。
另外,中国市场从国外进口葡萄散酒,然后以国内自有品牌进行灌装再推介入市的事实也由来已久,不过在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那就是虽然还是以国内自有品牌的产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但是有的品牌开始标注为国外产区酒,例如张裕牌的澳大利亚希拉干红,长城牌的澳大利亚低醇干红和五粮液旗下来自世界各地产区的“国邑”品牌葡萄酒等等。
从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行业规模和竞争层次来看,像啤酒行业那样,出现一个集团品牌在全国范围之内并购地方性啤酒品牌或者一些规模较大二线品牌的现象在短时间之内并不会出现。
但是,就单一葡萄酒品牌来讲,在各个酿酒葡萄产区,进行原料收购并就地加工为成品酒灌装出厂的事例应该会越来越多。
张裕的“4 1”战略架构就是其中比较明确的证明,我们在此所讨论的“单品牌多产区”还要远远超出这个范畴,那就是要求国内葡萄酒在收购国外原酒或者在国内进行跨区域原酒采购的过程中,要突出原酒的原产地域,然后以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来。
例如在葡萄酒新国标(GB15037-2006)中,对于产地酒就有如下的规定:产地葡萄酒是指用所标注的产地葡萄酿制的酒所占比例不低于酒含量的80%(体积分数)。
另外,消费市场的成熟将会是促使葡萄酒品牌正确对待国外或者国内酿酒葡萄原料产区的最直接动力。
因此,“单品牌多产区”的品牌营销新模式会顺理成章出现在市场上。
2008年,中国葡萄酒外贸出口量同比降低34.5%,占酒类产品出口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8%降低到1.8%。
而不足8000千升的出口量,仅相当于2008年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1.1%,同时仅相当于同年度葡萄酒进口量的4.3%。
如果再联想到2008年11%的进口量同比增幅,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反而寄托了国外葡萄酒的更多梦想。
国外危机也好,不危机也罢,中国葡萄酒却可以踏踏实实地远离是非。
少了这方面的后顾之忧,中国葡萄酒行业可以一门心思地自扫门前雪,一门心思地继续打自己的官司。
200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接近70万千升,同比增长23.8%,与上年37%的年度增长相比,增速明显放慢。
200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超过4万千升的5个省份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86.6%,其中在葡萄酒行业中具备传统优势的三大省份,产量增速全线迟缓。
山东产量接近30万千升,仅同比增长16%,河北产量接近10万千升、天津产量超过4万千升,同比增幅分别只有7.5%和6.4%。
而以吉林、河南为代表的“后起之秀”在生产规模上异军突起,创下了过高的增长速度,跻身产量大省的行列,其中吉林产量超过10万千升,同比增长90.9%,河南产量同比增长44%,接近7万千升。
在山东、河北、天津产量占全国比重比上年依次降低2.7、2.2和1.1个百分点的同时,吉林、河南占全国比重分别上升5.5和1.4个百分点。
传统省份产量的迟缓增长,对全行业产量的总体增长自然产生了强大的遏制力,而产量已具备相当规模的“新兴力量”,却以更加强劲的上升势头,又将全行业产量的总体增长拉回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程度,并最终使2008年全行业产量的总体增长,保持在一个相对中庸的水平。
根据目前的初步观察,传统区域决定葡萄酒行业增长趋势的格局,正在被“新兴力量”的迅速崛起所打破。
然而这只是初步观察,甚至是表面现象。
所谓“新兴力量”在给葡萄酒行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最直接地体现在产值增长的高度滞后或忽快忽慢。
另一方面,葡萄酒作为酿酒产业新的增长点,前些年被炒得过热,社会上跟风消费的比重一度猛增,造成了阶段性的市场紧俏,身价被一度抬高。
如今,当初产业投资过热时新增的生产规模已经落实到市场,又赶上葡萄酒消费趋于理性,市场降温导致需求回落,双重作用将葡萄酒赶下“神坛”,价格回归理性,使价值得到比以往相对客观的体现,行业产值增长不再像过去那样直线强劲下去。
2008年,葡萄酒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近200亿元,同比增长27%,与产量23.8%的增幅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而5个产量最大省份合计产值占全行业比重为85.7%,与产量86.6%的比重大体相当。
然而我们也从中看到,山东以占全行业40.2%的产量占有56.7%的产值,价值优势明显;天津6.4%的产量比重与6.6%的产值比重基本持平;河北10.4%的产值比重低于14.2%的产量比重,但差距并不明显。
再看吉林和河南两省产量与产值的比重对比,前者为15.8%与7.3%,后者为9.9%比4.8%,差距均超过一倍。
如果再做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每千升葡萄酒实现产值山东约为3.9万元,天津约为2.8万元,河北约为2万元,而吉林与河南均在1.3万元左右,同样是葡萄产业的价值,却通过这个并不科学但比较直观的数字游戏,得以粗浅地排列出档次。
我们应当承认,在目前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轨道上,良性增长无疑是一个趋势性的因素,但其中到底还包含着多少“潜规则”刺激下的成份呢?这个话题的确非常复杂,不过也早已是心照不宣的。
与葡萄酒行业以往的发展模式不同,目前该行业局部产量近乎膨胀式的增长,并不是在资产膨胀的基础上实现的。
2008年前11个月,葡萄酒行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6.9%,在饮料酒各行业中处于中游增长水平。
约190亿元的行业资产占饮料酒制造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为5.8%,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然而即使这个同样相对中庸的资产增长,也是靠传统省份的增长而保持住的,其中山东葡萄酒行业资产同比增长24.4%,占全行业比重同比由38.9%上升到41.5%;天津同比增长20.6%,占全行业比重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达到9.7%;河北10.2%的同比增长相对较低,但仍占全行业14.1%的比重。
再看另两个新崛起的产量大省,河南虽然创下81.1%的资产高增长,但增长后的资产总额仅达到3亿元,占全行业比重只有1.6%,能以这个偏低的资产比重,占有全行业9.9%的产量和4.8%产值份额,或许能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开辟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全新增长途径。
吉林的资产增幅同比仅增长0.6%,占全行业比重也不过5.6%,而且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但能够依靠与上年基本持平的资产规模,实现本年90.1%的产量增长与108.3%的产值增长,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该局部让以往沉浸资本,茅塞顿开般地起死回生,而不是“诈尸”。
对此,我们暂且将葡萄酒行业“新兴力量”的骤然崛起,上升到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来。
然而发展毕竟还是硬道理。
2008年前11个月,葡萄酒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0.6%和32.9%,在饮料酒各主要行业中均保持最高增长。
在主营业务税金以38.4%达到各主要行业中最高同比增长的客观条件下,行业利润总额以20多亿元、同比增长37.9%,实现了与税金几乎同步的高增长,最终使行业利税总额同比增长27.7%,达到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