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饮食文化与中医
饮食文化主要指每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独有的 饮食习惯、饮食心态和饮食结构的特点。
饮食文化的形成是由这个国家或民族所处的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所决定的
饮食文化与药物
药,治病草也。——《说文解字》
古代人类既食“草”以充饥,又食“草”以疗病。
“食”、“药”只是依据“草”的不同作用而区 别用之。
饮食不当将致病——把饮食因素作为中医病因 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类饮食心态 渗入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医学 息息相关的反映。
三、饮食方式
温凉平衡 提倡清淡饮食 “三因”施膳,饮食调治 【因时施膳,因地施膳,因人施膳】
因时施膳
春温——酸——升补 夏热——苦——清补 暑湿——甘——淡补 秋燥——辛——平补 冬寒——咸——温补
因人施膳
体胖者远肥腻,宜清淡; 体瘦者远香燥,宜滋阴生津; 阳盛实热之人,宜清热泻火; 阳虚有寒之人,宜温热养阳。
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
一、食疗发展
(一)、食疗的萌芽
“医食同源”:认为食疗的起源与医药的起 源是一致的。 (药食同源)
神农尝百草→火的发明→伊尹始创汤液 华夏第一相
伊尹创汤液
《针灸甲乙经·序》: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 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天人合一
【 ①《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 精,精归化。”】
二、饮食心态
有节制
【①《灵枢·玉版》:“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 节。”
②《素问·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从营养学观点讨论食物的营养价值 从治疗学观点论述食物的治疗作用 把食物按治疗作用进行分类
《本草纲目》:药1892种,收载了众多药膳 治病充饥的药粥42种 药酒75种 将大量食物列入
《救荒本草》 400多种可食野菜,不仅可备荒年食用,而且扩大了营养价值
较高的野菜食用范围
王世雄《随息居饮食谱》:“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 身命”,“食无求饱,味忽厚滋,而以清淡洁净,适合时令为 佳”。
饮文化与《黄帝内经》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
一、膳食结构
1、杂食——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 2、主次——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
二、饮食心态
食为天
【①《灵枢·五味》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 少矣。”
②《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
食疗发展:
上古:与医药同时萌芽和发生 商周:已具雏型 周、秦、汉、晋:逐渐充实 唐:繁荣昌盛之境 宋、金、元、明、清:形成了较为完
善的食疗食养理论学说。积累了非常丰 富的、运用日常饮食物来进行保健和治 病的经验。
总结
道家饮食观中的“天人合一”、“清净无为”的思 想,是我国食疗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中医食疗文化伴 随着道医著作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成为百姓生活的 指南,引导着人们建立起积极、健康、科学的饮食养生 观。然而,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道家“天人 合一”“清净无为”思想表达的“知食宜”、“服石与 炼丹”、“反对虐生”的饮食养生观,适应了人们要 “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的需求,顺应了人们探索 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同时其本身也蕴 藏着大量的科学信息。因此,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 的传统饮食思想对于促进现代中医食疗科学的发展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巢元芳《诸病源候论》:羊靥治气瘿,胎盘作强壮剂。
(三)、食疗的兴盛——唐
最早的食疗专篇: 《千金方》“食治”、“养老食疗”, 收
载食物150多种, 分“果实、菜蔬、谷米、 鸟兽虫鱼”四门。 谷皮糠、米粥防治脚气,用猪肝治夜盲症
(四)、食疗的全面发展——宋元
《太平圣惠方》
《脾胃论》
(五)、食疗理论的完善与实践—明清
《通鉴》:“闵生民之疾 苦,作汤液本草,今医 言药性,皆祖伊尹。”
(二)、食疗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周:《山海经》《周礼》《论语》 发展——汉、魏晋、隋 ①《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 长期服用、补养身体食物50种左右,食疗方6首。
②《本草经集注》药用食物:195种,首创把药物 分成八类,其中果、菜、谷类属于食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