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钱学森在美国的小故事

22钱学森在美国的小故事

钱学森在美国的小故事在大洋彼岸,钱学森处处能够感受到国家贫弱带给国人的屈辱。

有一次,一个美国同学在聊天中谈及中国人抽鸦片、裹小脚,言语间很是蔑视。

钱学森当即站出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

但作为个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有一次,有位教授出了一份很难的考卷,全班多数人不及格,引起大家不满,吵着去了教授的办公室,走到门口却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卷面整洁、毫无差错的考卷,走近一看是钱学森的,同学们安静下来,再也不敢去找教授理论。

附录:钱学森先生的一些资料早年教育通俗地讲,钱学森有着贵族的背景。

在杭州一带,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嗣。

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

钱学森的祖父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代子孙,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同代,也是在杭州经商,以贩卖丝绸为业,手腕、魄力不及胡氏,家境还算宽裕。

钱学森的父亲早年就读杭州求是书院,毕业后留学东洋,研修教育,归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诞生的那一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母亲章兰娟为杭城富商之女,幼承教育,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具有数学天资。

这样的女子,在清末是凤毛麟角。

有人说,钱学森惊人的天赋,正是来自他母亲的遗传基因。

钱学森生于杭州,落地不久随父母移居上海。

3岁,随父母迁居北京。

6岁,进的也是师大附小,与杨绛同年同校。

钱学森是独子,生得面如冠玉,目若晨星,外表极像一个公子哥。

客观说,钱学森具备公子哥的一切条件。

但他家教严格,在母亲的培育下,两三岁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并学会用心算加减乘除。

从小聪颖过人钱学森从小就有志气,据说5岁时能读懂《水浒》。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上小学时,男孩子喜欢玩一种飞镖,它是用硬纸片折成,头部尖尖的,有一副向后斜掠的翅膀,掷出去能像燕子一样飞行,有时还能在空中回旋。

钱学森是此道高手,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小伙伴谁也赶不上。

有人不服气,拿过他的飞镖检查,看看里边是否搞了什么“鬼”。

这事,恰巧被自然课老师撞着了。

老师走过来,把钱学森的飞镖复原,让他重掷一次,果然飞得又远又稳。

老师把学生召拢来,让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

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

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就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了,尾巴就沉,先是向上飞,然后就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

”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接受良好教育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

9月他升入北京师范附属中学,上世纪20年代的北师大附中学习环境特别好,真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培养天才的泥土”。

这里有很好的校风,很好的学风;有一种民主的、开拓的、自学的、创造的空气;有一支水平非凡的师资队伍。

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很多都是北师大的教授。

钱学森回忆:“当时在旧中国和旧北京那样一种动荡艰难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当时的校长———那时我们称他为主任———林砺儒先生,确实把师大附中办成了第一流的学校。

这真是了不起!很不简单!所以,我至今仍非常怀念。

”“我至今仍十分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我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我终生难忘的。

”“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

”主动要求扣分1933年,22岁的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三年级。

一次水力学考试,钱学森所有的试题都答对了。

当然,绝未作弊。

水力学老师金悫教授也在试卷上全都打上了对勾,并准备给他满分100分。

但是,当判卷发下来以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

于是钱学森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老师扣分,并把试卷退给了老师。

金教授一看,果然这个小错被忽略了,于是他扣掉4分,给了钱学森96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份考卷留在了金教授那里,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金教授也将试卷存放在行李箱里,带着它一起逃难,真是难得。

不曾想几十年后,钱学森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这份考卷自然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1980年,当钱学森回到母校,拜会金悫教授时,这位耄耋老教授才找出这份考卷,并回忆起他的学生当年读书时好学上进的趣事。

进入哲学世界自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马克思、列宁的著作越来越多地介绍到中国。

世界劳动人民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拥戴列宁,信仰马列,向往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洪流。

钱学森是同代青年人中,较早接触马列主义的一个,并为他终生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在家乡休学养病期间,他不仅读了许多史书,也认真地阅读了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些著作使他大开眼界。

他曾对父亲说,读了这些书,我看到了另外一个崭新的世界。

那里很像我们的西湖,真是美妙极了。

1931年9月,钱学森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美丽的故乡,回到上海交大,继续他的大学生活。

就在他返校不久,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在短短的六个月内,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学生们站起来了,纷纷走向街头游行示威。

刚回校不久的钱学森也加入到学生运动中去。

他虽然不是骨干分子,却是十分活跃。

这血与火的洗礼,使钱学森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认识深刻而具体多了。

在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暂趋平缓时,钱学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注意学习。

他不仅重读了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的有关著作,而且还读了一些西洋哲学史,看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与此同时,他还对一位匈牙利人写的关于论艺术史的小册子特别发生了兴趣。

这位社会科学家用唯物史观,对艺术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使他受到很深的教益。

从此,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情愈来愈高,一个奇妙的哲学世界,向他敞开了大门。

新闻资料——钱学森院士:从来不看电视昨天(2008年12月11日),“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迎来了97岁生日。

记者获邀前往钱老家中,为钱老送去生日的祝福,希望他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安康。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身为“国宝级”的人物,除了门口的警卫外,钱学森的家和普通老百姓的家几乎没什么两样。

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陈旧。

在钱家客厅里,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接待了记者并表达了谢意。

钱永刚介绍,钱老现在在家中静养,基本不见任何客人。

9时左右,记者从钱老家中出来,看到陆续有军车及社会牌照的车辆开到钱学森家门前,至上午10时,已经有六七辆车到达。

前来祝贺的人为钱老带来了花篮等生日礼物。

12月6日,记者专访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他向记者介绍,钱学森近来一切安好。

在钱永刚眼中,父亲因为始终持有一颗超乎常人的“平常心”,才得以享受现在这份难得的安宁。

记者:钱老每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钱:现在他在家颐养天年,每天还要浏览《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传统大报大刊,但他从来不看电视。

是早年在美国任教的时候养成的习惯。

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来不看电视,甚至以看电视为耻。

记者:除了看报纸,钱老平常还有什么爱好?钱:他的爱好很多,退休后喜欢听听广播。

关心“神七”发射记者:今年“神七”发射成功,钱老是不是很关注?钱:当然啦!这是他今年最关心的事儿了!“神七”发射成功后那几天,爸爸每天都在听广播里的报道,还让秘书将报纸送到床边,关注报纸上的新闻。

不愿被称为“导弹之父”记者:众所周知,钱老被众人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面对曾经的辉煌,钱老退休后有没有感觉失落?钱:据我了解,他不喜欢别人用“中国导弹之父”这个词来形容他,因为他不止一次提出,航天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

(据《法制晚报》)忧中国缺乏领军人才“向我学习,我不敢当,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在96岁华诞来临之际,通过秘书和学术助手涂元季向人们表达这样的期望,“这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要办好。

”10日上午,“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在京举行。

钱学森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向与会的多位两院院士以及科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转达了钱学森的谢意。

涂元季说,钱老的身体还好。

过去的一年,钱老虽然伤风感冒过,但一直在家里,每天还能看点东西,过着非常平静的生活。

对于一个96岁高龄的人来说,这样的身体还是可以的。

但是,钱老“成天思考的”“念念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

举办研讨会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为钱老庆祝生日,而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件大事。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用的是‘努力造就’,而不是一般说的‘培养’,可见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心,也可以说是现在的一个紧迫任务。

”涂元季说。

研讨会上,钱学森的愿望引起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

近年来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说,钱学森在理、工、文打通的教育模式下成才,晚年多次提出自己的成功得益于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值得当今的教育界思考。

“他不只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有着敏锐战略思想的领军人物。

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钱学森就提出要研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这些都是很有前瞻性的举动,值得学习。

”近年来,钱学森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2005年7月29日和今年8月3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登门看望时,钱学森当面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还提出了“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的观点。

钱氏家族名人录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

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嗣。

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钱氏家族曾出过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

据了解,北宋时有钱易,17岁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

宋代有进士钱昆,官至秘书监,善草隶,能诗赋,有文集。

明代翰林修撰钱福,弘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一。

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士开,万历殿试第一。

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万历进士,授编修,曾讲学于东林,有《牧斋集》等传世。

乾隆进士钱大昕,于音韵训诂犬多创见,长于校勘考订,有《廿二史考异》。

康熙四十二年一甲进士钱名世,官翰林院侍讲。

清代著名学人还有藏书家钱曾、书法家钱坫、诗人钱鲁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