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氧气》说课稿
————————————————————————————————作者:————————————————————————————————日期:
《氧气》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上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动手实验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合作探究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③通过分析归纳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和与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氧气与硫、碳、铁的反应,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3、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4、教学难点
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化学这门课刚开始不久,学生化学知识不足,实验操作技能欠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
但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相长
(一)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思考—总结—应用。
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感受实验的乐趣。
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质疑释疑法: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教学辅助法:本课内容多,若按排不当,一节课难以完成任务。
借助多媒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使用了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抢答巩固法,分析归纳法等。
以教法引导学法,以学法促进教法。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创设意境、导入新课、创建平台、亲近课堂、设置情景、升华课堂、
归纳总结等七大环节。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意境课前
播放汶川地震、玉
树地震、舟曲泥石
流等灾害的图片。
观看、感知、体会
使学生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以
强列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
生形成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
式。
导入新课活动引导学生探
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观察氧气的颜色、状
态、闻气味。
归纳总
结出氧气的物理性
质。
使学生了解探究物质物理性质的内
容和操作要领,掌握氧气的物理性
质,培养动手能力,激励学生学习潜
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
量。
创设主动学习平台,让学生亲近化学活动一引导学生
做氧气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实验
动手做氧气使带火星
木条复燃的实验。
观
察木条复燃的现象,
得出氧气可支持燃烧
的性质。
创设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
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
个性的机会。
活动二演示硫在
空气中和在氧气中
燃烧实验,在演示
中对实验作了改
进:用品红溶液吸
收SO2
观察、思考
1、硫在空气中和在氧
气中燃烧现象为什么
不一样?
2、为什么用品红溶
液?
3、怎样写硫与氧气反
应的文字表达式。
1、启迪、开发、激活学生思维,创
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可持续动
机,在生活色彩中掌握实验操作要
领。
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周围
2、对实验略加改进,创设新奇的情
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
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用品红溶液来吸收SO2,能说明
SO2的毒性,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三指导学生
做木炭在氧气中燃
烧实验,在设计实
验时,首先在集气
瓶中装适量石灰水
1、动手做木炭燃烧的
实验。
2、碳在空气中和在氧
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
么不同?
3、怎样写碳与氧气反
应的文字表达式
使学生体验化学,发展思维能力,
避免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
记忆。
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感
知化学变化的规律。
活动四指导学生
做铁丝燃烧实验
学生分4组进行对比
实验。
讨论、探究
1、得出铁在氧气中燃
烧的正确现象。
2、探
究出铁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的成功要领。
3、学生演板:写出铁
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
达式。
1、改“灌”给学生为由学生本人在
化学活动中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激
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
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
去大胆地“再创造”化学。
2、让学生分组对比探究出做铁丝在
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注意的事项,
使学生探究──理解──记忆──
应用四方面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
来,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升华。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升华课堂教学活动五给学生发
学案,设疑——释
疑
完成学案内容,总结
归纳出氧气与硫、碳、
铁反应的共同特征。
抢答
1、引导学生的学习步步深入,最后
顺理成章地引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
应两个概念
2、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
用化学的知识去说明,用化学的方
五、板书设计
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
化。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助燃烧 氧气 硫+氧气 二氧化硫 (S )(O 2) (SO 2) 既是氧化
化学性质 碳+氧气 二氧化碳 反应又是 (C )(O 2) (CO 2) 化合反应
铁+氧气 四氧三铁
(Fe )(O 2) (Fe 3O 4)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有三大突破
1、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会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
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反应这个重点,突破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两个难点。
2、巧妙改进了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和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有说服力,并能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3、变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单一固定模式为多方位综合探究模式。
让同学们共同探讨出这个实验成功的要领,从而使所学习知识最大程度地得到巩固,学生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本节课遗憾的是没有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
式去分析,用化学的思想去归纳。
知识整理
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对本节课收获进行小结
改变传统的老师小结的模式,由学
生来总结,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
重点内容加强记忆,对难点再次突破。
点
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