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脓性球菌

化脓性球菌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肠黏附型大肠埃希菌(EAEC) toxigenic invasive pathogenic hemorrhagic adherent
游离凝固酶free coagulase
结合凝固酶bound coagulase

致病机理: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或胞内消化 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使感染局限化
毒 素
5大外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 损伤细胞膜 、血细胞溶解
有α、β、γ、δ四种 有抗原性、可制成类毒素
杀白细胞素:杀吞噬细胞(中性粒和巨噬细胞) ——— 均为细胞毒素,造成组织损伤
S-S培养基上菌落特征 非致病菌 IMViC++-I M V i C - -+ +
志贺菌、沙门菌
I:吲哚实验;M:甲基红实验 V:VP实验;C:柠檬酸盐实验
主要抗原结构:
O抗原:菌体抗原、种特异性,诱导IgM抗体 S-R变异 H抗原:鞭毛抗原,诱导IgG抗体 K抗原:Vi、 K抗原 H-O变异
特异多糖 核心多糖
生化反应: 胆汁溶菌实验
激活
肺炎球菌
自溶酶
激活
细菌溶解,培养液变清
甲 链 肺 炎 球 菌
去氧胆酸钠
抗原: 荚膜多糖抗原:分型依据,84个血清型
防治原则
防 对易感人群用疫苗
多价荚膜多糖菌苗 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

抗生素,应做药敏实验
草绿色链球菌(P115)
人体正常寄居菌 咽峡炎链球菌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LPS、肠毒

TSS
引起高热、低血压、呕吐、腹泻
腥红热样皮疹 休克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P109)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 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最常见
致病性
胞壁外粘质—黏附、抵抗免疫防御 阻碍抗生素渗透
所致疾病(医源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金葡菌染色体编码产生
(TSST-1)
引起机体多器官系统功能紊乱 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所致疾病 侵袭性疾病
局部感染:皮肤软组织、器官化脓性炎症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该类疾病最常见病原
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肠毒素引起,出现症状快、吐、泄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表皮剥脱毒素引起
摘除扁桃体或拔牙
甲链进入血液
人工心瓣膜、或病损的瓣膜
变异链球菌-
龋齿
第四节
奈瑟菌属
(Neisseria)
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淋球菌)
致病性
来源:患者、带菌者
经性接触 污染的手、毛巾、衣裤 经母亲生殖道 新生儿眼结膜 尿道、生殖道
致病物质
菌毛 , PI~III外膜蛋白, IgA1蛋白酶, LOS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生物学性状(P120)
革兰阴性双球菌,特殊结构有荚膜,菌毛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 巧克力平板培养 生化反应:糖发酵实验 抵抗力:很弱
防治原则 防
隔离、治疗患者 流行期间可口服磺胺预防 对儿童用疫苗
混合脑膜炎多糖疫苗

首选青霉素、磺胺
第八章
肠杆菌科
致病菌(外源性)
表现:高热、 脑膜刺激征、 皮肤出血疹、DIC、休克
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流行特点: 周期性大流行
生物学性状及检测
细菌学诊断
标本 脑脊液,血液,出血斑等,应保暖、保湿立即送检 革兰阴性双球菌,存在于中性粒细胞 巧克力平板培养,置5%CO2环境 生化反应 玻片凝集 检测抗原快速诊断 脑脊液,血液中有可溶性抗原
Fab Fc
Fab
Fc
SPA-IgG
有致病性:抗吞噬 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
防治原则
防: 注意个人卫生、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 皮肤创伤及时消毒 皮肤化脓感染者不宜从事食品制作
治:抗生素治疗,但耐药现象严重
反复发作的疖病者:自身菌苗治疗
第二节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生物学性状及检测
细菌学诊断(p113)
标本 脓汁,血液,鼻、咽喉棉拭等
革兰阳性链状排列球菌 血平板生长现象 溶血: α、β溶血 生化反应 与肺炎球菌鉴别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血清学诊断: 标本:血清 抗O实验:antistreptolysin O test,ASO test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辅助诊断 患者:﹥400单位 抗DNaseB 实验: 用于继法发于皮肤感染的肾小球肾炎
肠毒素:30-50%金葡菌产生
引起食物中毒,以呕吐为主 耐热100℃ 30min,抗蛋白酶水解 有A、B、C1、C2、C3、D、E、G、H血清型 多见 超抗原:使机体产生过量细胞因子致病 肠道外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
剥脱毒素: 由金葡菌噬菌体或质粒编码产生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主要见于新生儿(皮肤有GM4样糖脂)
急性肾小球肾炎:
咽峡炎、皮肤感染引起
免疫性
各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对猩红热产生同型牢固免疫
案 例
11岁,男。因发烧水肿、血尿入院。自幼时常咽喉痛, 发烧,曾因心脏杂音卧床一个月。入院前3周又因咽痛、发 热而注射青霉素数日,症状消失,入院前3日又突发高热, 血尿,眼睑水肿。查体:体温39℃,血压稍高。实验室检查 尿RBC+++,颗粒管型3-5个/HP. 细菌学检查 ASO抗体检测
生物学性状(P106)
革兰阳性,球菌,葡萄串状排列、无特殊结构 培养特性: 易培养,高盐培养基分离 脂溶性色素:金黄 致病株溶血—完全溶血
Hale Waihona Puke 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A蛋白荚膜多糖
磷壁酸多糖抗原 肽聚糖
葡萄球菌A蛋白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 金葡菌的表面抗原
可与人或动物IgG1,2,4的Fc段结合
细菌学诊断
标本 痰液、脓汁,血液,脑脊液等 革兰阳性双球菌、有荚膜 血平板生长现象 生化反应 α溶血 胆汁溶菌实验+
≥20mm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Optochin敏感实验
Optochin
荚膜肿胀实验
与甲链鉴别
生物学性状(P114)
革兰阳性,球菌,成双排列、特殊结构有荚膜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 血平板培养:菌落黏液状, α溶血环 48小时后菌落可自溶
所致疾病
引起性病,发病率占性病首位 泌尿生殖系统黏膜急/慢 性化脓性炎症
男性:尿道炎、 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附睾炎 女性:尿道炎、宫颈炎、 前庭大腺炎、盆腔炎
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 免疫不持久,再感染和慢性患者较普遍存在
生物学性状及检测
细菌学诊断
标本 浓性分泌物 等,应保暖、保湿立即送检 中性粒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 可初步诊断 巧克力平板培养,置5%CO2环境 涂片+氧化酶检测可诊断
泌尿系感染 (仅次于大肠杆菌) 败血症 (仅次于大肠杆菌和金葡菌) 术后及植入器械感染
生物学性状及检测
细菌学诊断(p109)
标本 脓汁,分泌液、脑脊液,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革兰阳性葡萄球菌 生长现象 生化反应 药敏实验 肠毒素检查 免疫检测 色素,溶血 血浆凝固酶 发酵甘露醇
O分群、分型依据 O分组、H分菌型
志贺菌 沙门菌
易变异 突变 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
耐药性、毒性、生化反应、抗原变异 依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抗生素
第一节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大肠埃希菌(E.coli,大肠杆菌)
构成肠道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肠外感染 仅存在粪便,卫生检测指标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内感染,致腹泻
病原生物学系 佘菲菲
第七章 球 菌
coccus
化脓性球菌
Pyogenic coccus
化脓性球菌
革兰阳性: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肠球菌 革兰阴性: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种类:32种
4个噬菌体群
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大多为致病菌 23个噬菌体型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其他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O抗原
脂类 A
主要抗原结构:
O抗原:菌体抗原、种特异性,诱导IgM抗体 S-R变异 H抗原:鞭毛抗原,诱导IgG抗体 K抗原:Vi、 K抗原
大肠埃希菌
H-O变异
O抗 原﹥170种 O111:K58(B4):H2 H抗 原﹥56种 K抗 原﹥100种(L、A、B三型,组1/组2) O、 K 抗 原 O、H(Ⅰ、Ⅱ相)、Vi抗原
毒 素:外毒素
肺炎链球菌溶素:似SLO
溶解红细胞、纤毛上皮细胞和吞噬细胞
抑制吞噬细胞杀菌 活化补体经典途径—发热、组织损伤
来源:
正常人口腔、鼻咽部带菌
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致病
所致疾病(成人主要由1-3型,儿童由14型引起)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 可继发:中耳炎、肺脓肿、脑膜炎、败血症 获型特异免疫
生物学性状及检测
链球菌溶素S:streptolysin S,SLS
对O2稳定,引起血平板溶血,无免疫原性
致热外毒素
Pyrogenic exotoxin
猩红热毒素
A群链球菌溶原菌菌株产生
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引起发热和皮肤疹子 具有超抗原性
猩红热
引起的疾病 化脓性:皮肤、皮下组织感染
咽、扁桃体、中耳炎等
毒性休克综合征 毒素性: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 风湿热 : 咽峡炎引起
相关主题